...作者:高世栻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序一 序二 序三 总论 伤寒热病总论 验舌色论 验口唇论 验二便论 辨脉论 南北方宜发表不同论 南北方宜清里相同论 三阴经热病论 三阴经寒病论 阴症似阳论 阳症似阴论 宜发表论 忌...
...内有二症属寒者,何也?其一以汗多亡阳;其一以阴盛格阳。成氏云∶甘草汤主少阴热壅咽痛者;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搏咽痛者;半夏散主少阴客寒挟痰咽痛者。《活人》云∶以半夏桂枝甘草汤治伏气之病,谓非时之暴寒伏于少阴,日久乃发,先见咽痛恶寒,宛似伤寒,但脉...
...下利而不须补中,此又当着眼处。《内经·热病论》云∶“太阳主气,阳明主肉,少阳主胆。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冬不藏精,则精不化气,故先气病,次及肉之病而及胆,仍自外之内。此病本虽因于内,而病因为伤于寒,故一病两名耳。胆汁最苦最寒,...
...芒硝、大黄,损阳而补阴也;寒则干姜、附子,损阴而补阳也。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经》曰∶“因其盛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此之谓也。或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执此温补二字,便为温补之法,惟用温补之药。且温补...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20世纪80年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性的启蒙教材,关于它的作者一直是个历史“公案”。 2002年人民日报曾刊登了一则报道,说在广东顺德举办的一次历史档案文献展上,展出了一件由清朝咸丰探花、...
...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是谓不正之气毒伤人者也.雍论伤寒名例.已见于初卷.今辨析时行温疫.详言着于篇下....
...端。况玩《经》云∶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可见外邪感袭,亦由虚名。至于春夏阳气浮越,尤易正气外泄,倘不知此,轻投寒剂,则外浮挂散之阳,何自而归,内存几杀之阳,复加扑灭,重则暴亡,轻则中满。奈何近医不识病情,凡五六月发热,概云瘟病,伤寒,稍见红点...
...夫伤寒之候,头项痛,腰脊强,身体拘急,表热恶寒,不烦躁,无自汗;或头、面、目痛,肌热,鼻干;或胸满而喘,手足指末微厥,脉浮数而紧者,邪热在表,皆麻黄汤发汗之证也,或天水散之类甚佳。无使药不中效而益加害也。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太白散)治...
...虚烦者.因虚而烦躁发热也.但不恶寒.头身不痛.与伤寒异耳.虽有热.不可攻热.热去则寒起.诚格言也.如劳役虚烦.身热头痛.气口脉虚大者.即劳倦内伤症也.补中益气汤主之.盖以甘温之品.补其中气.升其阳气.其热自止.或少加黄柏.以滋肾阴.其效如...
...太阴元精石合他药,涂大风疾,别有法。阴证伤寒,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疾,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四肢逆冷,咽喉不利,腹疼痛,亦须佐他药兼之。《图经本草》已有法,惟出解州者良。古方不用,今《活人伤寒》其着者,治伤寒三日,头痛壮...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