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病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吐而吐,不当下而下,即当汗、吐、下而过甚,或当汗、吐、下而失时,皆为施治失宜,所以成坏病也。凡三阴三阳,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诸坏病者,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虚...
...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辨别脏腑病位及脏腑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临床各科辨证的基础,为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适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中医学的辨证方法虽然多种多样,各有特点,但最后大都落实在脏腑...
...乏力,汗出,易感冒或有浮肿,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手足心热,舌质稍红,舌苔少,脉细弱。 【辨证】 本证多见于病程较久,或反复发作,或长期、反复使用激素后,其水肿或重或轻或无。本证的气虚是指脾气虚,阴虚是指肾阴虚。其中以汗出...
...云∶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麻黄、桂枝汤主之。守真云∶夫辨伤寒阴阳之理者,邪热在表,腑病为阳,邪热在里,脏病为阴。世俗妄谓有寒热阴阳之异,误人多矣。寒病固有,然非汗病之谓也,止为杂病,不可与汗病同科。且造化为汗液之气者,乃阳热之气,非阴寒之...
...病理变化,致使肿瘤形成。2.理气乃治本之法古代医家对用量理气法治疗噎膈、反胃等症是有所认识的。如宋·严用和论治噎膈“化痰下气……噎膈之疾无由作矣”。清·徐春甫论治反胃宜“调气养胃……则无反胃之患。”清·董西园论治积聚也说:“气滞而积聚则块硬而现形...
...斑片,上附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干性皮脂溢出多见于干燥脱屑斑片,自觉瘙痒。可有精神易兴奋、皮脂分泌异常或有偏食习惯。病情严重或处理不当可发展为脂溢性湿疹甚至红皮病。此病笔者临证分为3种证型予以论治。 肺胃热盛型 临床表现为起病突然,皮损红色,并...
...二剂,至第五朝诸恙皆减,饮食日渐进矣。中风脱证城中郑某,年届古稀,倏然昏仆,左肢不遂,肌肤不仁,无力而瘫,舌强言蹇。郡中医士,或专用补益,或专以疏风,或开窍消痰,或标本兼理,咸未中病。迨邀丰诊,脉小如纤,汗下如雨,喘急遗溺,神识昏蒙。丰曰∶...
...服用有发汗作用的药物,通过发汗,解除表邪。汗法有退挠、透疹、消水肿、去风湿等作用,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上半身肿较显着)等。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合适,发汗太过能损伤津液,甚至大汗不止,引起虚脱。凡心力衰弱、...
...冒寒触风,即可引动伏饮,挟感而发。若久发不止,正气溃散,精气内伤,肾之真元损伤,根本不固,则非一般宣肺化痰之药所能胜任。且饮为阴邪,得温则化,得寒则凝,若以西医消炎观指导中医临床,投之清热解毒之品更大谬矣!《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
...握药法,又名掌心敷药法,是将所选药物制成丸、散、糊等剂型,让病人握在掌心至汗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早在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就载有握药治病的方剂,以后明代的《证治准绳》也有记载。清代吴尚先则在《理瀹骈文》中将其作为外治方法之一详为论述。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