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不可示人,传诸不道不义之士。●伤寒证候,宜熟读《伤寒论》、《明理论》、《百证 》及《吴蒙斋指掌图》。大抵紧要,在表里虚实寒热二字。况一证有兼证,看于着紧处先之。如结胸,身热发黄俱见,脉沉而实,宜陷胸合茵陈急下之,后看次第调之。是以不可执...
...及腰,尺主下焦小腹及足,此三部所主之大略也。左手关前心之部也,左手当关肝之部也,左手关后肾之部也。右手关前肺之部也,右手关上脾之部也,右手关后亦肾部也。(此六部原与《脉诀》脏腑配诊相同,今遵《内经》诊候故删其府之配也。)六部脉候各按四时而有...
...《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张仲景(张机)所著。至今流传有多种版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其中之一种。本书为清代桂林左盛德藏书、桂林已故老中医罗哲初手抄。一九五六年为其子、中医罗继寿献出。本书包括六经辨证、杂病辨证、...
...舌苔,以了解病性的寒热,邪正的消长进退。 内伤慢性杂病:重在观察舌质,以了解脏腑气血虚实,证候特征及病机的属性重点。 ②同一舌苔,在邪正虚实寒热方面,有轻重深浅的差别,例如:舌苔白腻病属寒湿,但白腻的程度悬殊较大,必须依此判断湿邪的轻重;...
...周于身者当一百营,而脉遂行一千六百余丈矣。必至喘促声嘶,仅呼吸于胸中数寸之间,而不能达于根蒂,真阴极于下,孤阳亢于上,而气之短已极矣。夫人之生死由于气,气之聚散由乎血,凡残喘之尚延者,只凭此一线之气未绝耳。一息八至之候,则气已欲脱,而犹冀以...
...作者:吴谦等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卷一 中风总括 中风死候 类中风总括 伤风总括 痉病总括 痉病死证 破伤风 痹病总括 周痹 痹病生死证 痹入脏腑证 痿病总括 痿痹辨似 痿病治法 香港脚总括 香港脚死证 卷二 内伤...
...循衣撮空摸床,多是大虚之候,不问杂病伤寒,以大补之剂投之,多有得生者。东垣云∶循衣撮空,许学士说作肝热,风淫末疾,故手为之循衣撮空,此论虽然,莫若断之为肺热,似为愈矣。其人必谵语妄言。经云∶肺入火为谵语,兼上焦有疾,肺必主之,手经者,上焦...
...治。夏秋冬脉仿此。六脉若失更无凭,可诊三脉于其足,太冲太溪冲阳穴,有无生死决之速。太冲穴肝脉,在两足大指行间上二寸动脉中。太溪穴命门脉,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凡诸病必诊太冲、太溪,应手动者生,止而不动者死。若伤寒必诊冲阳穴,在足跗内庭上...
...夫医者,人之司命也。脉者,医之大业也。盖医家苟不明脉,则如冥行索途,动致颠覆矣。夫大方脉、妇人、小儿、风科,必先诊脉后,对证处药,独疮科之流,多有不诊其脉候,专于治外,或有证候疑难,别召方脉诊察,于疮科之辈,甘当浅陋之名,噫!其小哉如是!...
...为表热,阴脉浮为表虚。浮而有力是风热,浮而无力是血弱。 洪:浮而有力为洪,即是大脉,又名钩脉,其象极大而数,按之满指,如群波之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洪为经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凡久嗽咳血忌见此脉。形瘦多气者大忌。凡病脉见洪是病加重之象。...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