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方_《类经》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之术】

...(素问方盛衰论 连前)是以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医家之大也。坐起有常,则举动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随之,故之大方必先乎此。)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行,德行也。医以活人为心,其于出入之时,念念皆真,无一不敬,则德能动天...

http://qihuangzhishu.com/481/60.htm

代脉(阴)_《家正眼》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若脾旺四季,而随时更代者,乃气候之代,即《宣明五气》等所云者是也。脉无定候,更变不常,则均谓之代,各因其变而察其情,庶足以穷其妙耳。善化县黄桂岩,心疼夺食,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施笠泽云∶“五脏之气不至,当旦夕死。”余曰∶“古人谓痛...

http://qihuangzhishu.com/801/72.htm

《脉学辑要》及《脉学辑要评》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所以在他著的《六译馆医学丛书》中有多种是讲论古脉学的。计有《黄帝内经太素补证》、《杨氏太索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补证》、《仲景九候诊》、《内经平脉考》等,一意复古,他的观点方法系统地反映在对《脉学辑要》的评论中,此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264.html

华佗脉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这些书非华佗亲笔所著,皆出自其他人或后人之手。尽管如此,华佗的医学成就与经验仍可有部分赖之得以保留与传播。从现存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华佗主要是师承扁鹊脉。如《脉经·扁鹊绪反逆死脉要诀》末附有“华佗效此”四个小字,以及在《华佗神医秘传。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40.html

古代脉存在的不足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种方法的情况。《难经》号称单纯主张独取寸口,但书中亦有某些涉及遍性质的方法存在,所以我们应当在肯定古代脉的同时,亦要看到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必然会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2、向被取寸口发展并非完全合理 古代脉确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33.html

钱伯文_四、化痰软坚、益气养阴治肺癌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肺癌属于祖国医学肺积范畴,在中医文献中可见肺痞、虚劳咳嗽、咯血胸痛等病证中。《素问·玉机真藏论》所描述的“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困”和肺癌晚期症状相似。《素问·奇病论》提出了患积的病名:病胁下满...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qianbowen/476-4-4.html

--大小肠部位的探索_【中医宝典】

...不可治,故欲屈君子。’李曰:‘试为筹之,若姑服我之药,三日当有瘥。不然,非某所知。’下小元子数十粒,煎伤寒论》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主证为燥屎内结,用攻下。据证据法,皆是肠病肠治,而非胃病胃治也。书中明言“有燥屎在胃中”,实为“有...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943.html

要领之区别阴阳逆顺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谈到诊脉要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善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可见把握阴阳进退与顺逆,早已成为诊脉的重要法则。所谓“先别阴阳”,其中既包含着正气盛衰之势的变化,叉包食着具体的病变情况。 而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可以用前述诸法进行...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73.html

道门《丹医秘授古脉》的故事_《丹医秘授古脉》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等一些与现今所见中医诊脉之法不同的脉方法。因而我在讨论中医诊脉之法的发展演变时,将这些早期的诊脉之法统称为“古脉法”[廖育群:“汉以前脉发展演变之源流”,《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第4期,第193页。]。不知道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医...

http://zhongyibaodian.com/danyimishougumaifa/1248-3-0.html

论疾尺_《内经评文》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少气 .有加.立死.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jingpingwen/712-14-2.html

共找到147,13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