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第5大发明(1)_【中医宝典】

...中国古代第5大发明——纪念毛主席“10.11批示”发表45周年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主席对卫生部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总结报告所作批示中,提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著名论断。45年过去了,关于“伟大宝库”...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736.html

推陈出新 学用一致——评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_【中医宝典】

...□ 颜正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庚寅新春,读中日友好医院印会河教授近著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欣喜不胜。正如陈可冀先生为该书所作序言云,该书是印会河教授本人及师承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60多年经验结晶,并已上升为新的理论体系,因而能更好地指导...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3136.html

中医饮食营养学基本观点_中医饮食营养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之术】

...药物性能相同,具有同一形、色、气、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或药物,或食物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情况是极其普遍。在内经所载十三个方剂中,有一半是食物成分,这也是最早“药膳”方。在五十二中有1/...

http://qihuangzhishu.com/484/5.htm

承淡安_承淡安澄江针灸学派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一直不绝于途。承淡安学术成长经过1899年,承淡安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华士镇一个中医世家。六岁开始国学启蒙,十六岁高小毕业,因家庭经济不继,留校任教。1917年,承淡安开始跟随当地名医瞿简庄先生学习中医内科和外科,三年时间,读完了灵素类纂...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chengdanan/443-3-0.html

从国学看中医_【中医宝典】

...评审“三甲”医院评审,这些原则和标准都是其中重要依据。 中医大专院校、妇、儿教材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贯穿着“辨分型”思路。尤其第六版思考中医兴衰,过去把中医视为经验医学偏见,犯是同一个错误。国学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5589.html

素问校诂派学术研究内容_【中医宝典】

...方面解释,而于校勘训诂方面多存在着种种局限不足。笔者着眼于素问校诂派,选择了53例校诂释例进行了分析,并注释派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注释派治学共同薄弱环节体现在治学方法上,即:凌驾于原文语意基础之上望文生义、臆断发挥。下面仅举...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546.html

肛肠科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有久痢气血虚而脱者,有因中气虚而脱者,有因肾虚而脱者”。之后本病病因一直未脱离“虚、痢”二字。到本世纪五十年代痔瘘专著仍沿袭“虚、痢”说,在治疗上以补益为主,常用补中益气汤。六十年代对本认识是在继承中医病因传统认识同时吸收了...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94.htm

太阳提纲_思考中医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1、太阳机条文太阳提纲这个内容我们主要讲太阳篇第1条,即:“太阳之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条历代都把它作为太阳篇提纲条文,而清代伤寒大家柯韵伯则将它作为机条文来看待。在他伤寒来苏集中这样说道:“仲景作大法,...

http://zhongyibaodian.com/sikaozhongyi530/145-7-2.html

伤寒论·序中医修为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下去,就忽略和抛弃了中医经典理论根基,基础不牢,不会辨证施治,临床上怎么会有好疗效,怎么能够振兴中医,怎么能够达到中西医结合目的? 当重经典、多临床 伤寒论·序中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77271.html

继承和发展中医要丰厚传统文化根基_【中医宝典】

...由于中医古典籍都是由古文写成,没有一定古汉语知识,是很难正确理解古文内涵,经常出现望文生义,指鹿为马笑话。 如五十二中:“煎之沸,即以布足之,予其汁”。这里“足”“予”字非常费解。通过学习古文因声求义训诂,我们可以理解古代...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696.html

共找到1,116,40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