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因杂伤证治等;卷五治法,包括针、砭、灸、熨、药物方剂及中毒急救。全书采集群经,论述明晰。1867年重刻此书时,书后附有王洪绪医案及外科丹药方。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温病著作。二卷。清代作品。不着撰人(或题清·刘一明辑),撰年不详。现存最早为1820年刊本。所谓“杂疫”,亦即广义的瘟疫。此书主要根据《松峰说疫》、《敬信录》等书记载,论述杂疫72证证治。治法包括方药、外治、针灸等,其中不乏方士口授、村老...
...温病著作。二卷。清代作品。不着撰人(或题清·刘一明辑),撰年不详。现存最早为1820年刊本。所谓“杂疫”,亦即广义的瘟疫。此书主要根据《松峰说疫》、《敬信录》等书记载,论述杂疫72证证治。治法包括方药、外治、针灸等,其中不乏方士口授、村老...
...若里证多而表证少.但治其里.表证自愈.邪之伤人也.始而伤气.既而伤血.伤肉伤筋.以至伤骨.有行邪.有伏邪.故治法有难有易.取效有迟有速.如行邪者.即正伤寒也.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病势虽重.一汗可解.若归胃府.一下而愈.如瘟疫之邪...
...作者:朱震亨、??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79-1368年 高刻丹溪治法心要原序 重印丹溪治法心要序 卷一 中风(第一) 癞风(第二) 伤寒(第三) 内伤(第四) 暑(第五) 注夏(第六) 暑风(第七) 胃风(第八) 湿(第九) 火(第...
...怪痘者,乃逆痘中之尤甚者,形证不一,不可不辩。痘初出时,面胸手足已见红点,却不起发,不成脓浆,随即收敛,若加气促声哑闷乱者即死,此名内陷证也。此证若无烦喘闷乱等候者,名曰试痘。过五七日后,必复发热而痘出者,其痘必重。痘疮初出,如蚊蚤所咬,...
...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疾病,病可涉及五脏。嗣后,历代医家多有阐述。《颅囟经》列举了17种不同的疳病。《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明确指出疳证-的病位...
...则晕痛减轻,神气清爽。观其面色萎黄,形容瘦弱,神疲懈怠,舌苔白腻。询知饮食不思,大便3~4日一行。腹诊一无所苦。切得脉象沉滑无力。脉症相参,证属痰饮为患。盖用脑劳心,心脾两伤,忧思气结,痰饮遂生。观其状,病邪有外出之势,法宜因势利导,一涌吐...
...心机亢进之甚者,其鼓血上行之力甚大,能使脑部之血管至于破裂,《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大厥也,亦即西人所谓脑充血之险证也。推此证之原因,实由肝木之气过升,肺金之气又失于肃降,则金不制木,肝木之横姿遂上干心脏,以致心机亢进。若更兼冲气上冲...
...夫痧之与痘,同一胎毒也,而有府藏之分焉。其发也,亦有出迟出速之异,以伏藏之地有远近也。第痧之一证,古人治法,惟以升麻葛根汤为祖剂,芫荽酒之外治而已。其有风寒外束,内毒难出而喘急者,麻杏石甘汤主之。若夫轻浅之证,竟有不必延医,自用樱桃核、粗...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