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史之最_【中医宝典】

...“阴阳风雨晦明”等六气致病理论,是中医病因学开端。 3.黄帝内经记载血流:“流行不止,环思不休”,比英国人于公元1628年发现血循环约早两年。 4.西汉名医淳于意(公元前215年至公元前150年)所写25例医案,是最早病史。最早...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3092.html

楮实汤_中医方剂书籍汇集【中药方大全】

...医方考楮实汤南唐烈祖,因食饴喉中噎,国医皆莫能愈,时吴廷绍尚未知名,进楮实汤一服,疾失去。群医默识之,他日取用,皆不验。或叩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实汤治之。其方今不可考,但发此二句,便知其为良医。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

http://zhongyaofangji.com/yaofang/chushitang-2.html

周仲瑛_四诊合参之 问诊 切诊--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二)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脉诊结合临床体会,尚须注意下列几点:1.兼脉临床所见,脉象单见者少,兼见者多,凡属兼见之脉,必须区别主次,综合分析。2.脉症合参根据内经所说“色脉合参”道理,把脉象与其他症状联系考虑,互相对比,肯定问题,解决疑点,决定顺逆。既要“凭...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zhouzhongying/1103-3-2.html

金容甫(1903-1978年)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勤奋,学宗内经、张仲景,旁及诸家,以儿科着称,兼长内、妇科,对肝病、肾病治疗经验丰富。主张四诊合参,以问诊为主,反对单以切脉故弄玄虚。处方精练,宗成方而贵权变。有金容甫医案医话选遗稿。...

http://qihuangzhishu.com/169/1622.htm

楮实汤_医方考_中医方言书籍_【岐黄之术】

...南唐烈祖,因食饴喉中噎,国医皆莫能愈,时吴廷绍尚未知名,进楮实汤一服,疾失去。群医默识之,他日取用,皆不验。或叩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实汤治之。其方今不可考,但发此二句,便知其为良医。内经曰∶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奈何不作嗌乎...

http://qihuangzhishu.com/644/399.htm

罢黜解释_罢黜意思和出处_汉语词典

...贬低并排斥 belittle and reject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武帝纪赞 即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儒学大师董仲舒在上汉武帝“天人三策”中,提出凡“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http://hanwen360.com/c/338112.html

周仲瑛_中医辨证要点及影响因素--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六)_中医名医大全_【中医宝典】

...初接触临床医生在辨证时遇到困难,绝大多数是不熟悉辨证分析基本要点。现将辨证要点及其影响因素简介如下,其中某些要求实际上是在四诊过程中就开始。识主症首先应确定主症(一个或若干个),因主症往往反映疾病主要矛盾,故必须抓住,才能有助于...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gyi/zhouzhongying/1103-3-6.html

张锡纯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宣扬中西汇通,尤其中西医生理解剖学、中西药结合之原理。其平生之学术见解,医疗心得,皆汇集为医学衷中参西录计三十卷,常有关于汇通中西医论及疗法惊人之见,于当时颇有影响,与张生甫、张山雷合称“三张”。另著种菊轩诗草。其子张荫朝继其业...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446.htm

陆渊雷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整理委员,并创刊中医新生命及“遥从”(即函授)部。1949年后,又历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陆氏在学术上参汇中西两种医学,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之代表人物之一,以中西汇通之观点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著有...

http://qihuangzhishu.com/191/575.htm

教育家--丁甘仁_名家名著_【中医宝典】

...王一仁、张伯叟、秦伯未、许半龙、章次公、王慎轩等中医名家,均为早期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高材生。1920年,丁甘仁又发起成立“国医学会”,首次把中医师组织起来,相互切磋,开团结协作之风。为了加强中医学术研究,又发行国医杂志,成立“江苏省...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a15059.html

共找到1,085,88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