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阴两骨之间,上骨下廉,筋之上,出臂内阴,入心中。是动则病:心彭彭如痛,缺盆痛,甚则交两手而战,此为臂厥。是臂巨阴之脉主治。其所产病:胸痛,脘痛,心痛,四末痛,瘕,为五病。”臂厥证名。指手太阴、手少阴经经气逆乱而致的厥证。《灵枢·经脉》:“...
...者,非误治后之下利也,不渴者,乃寒湿盛而无燥热之化也。曰属太阴,又曰以其脏有寒,盖恐人但知太阴之湿,而不知自利不渴者,必有寒在脏也。宜服四逆辈者,当包括理中汤在内,以温脾肾为要,斟酌用之。五、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
...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共内容与宋本基本相同,但体例编次不同。其中卷一为证治总例;卷二-四为痓、湿、暍、辨脉、六经病、厥利、呕哕、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证;卷五...
...今之医者,见人有外感,即曰上时邪,即断之曰此七天症,七日不解,则曰十四天症。不知外因之症有三∶曰伤寒,曰时邪,其轻者则曰感冒。惟伤寒必讲传经,《内经》有之∶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至七传经尽,而太阳病衰...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文中的伤寒,即狭义伤寒。《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此即狭义伤寒之脉证。②病因学名词。《素问·刺志论...
...,当名六气论,或外感论矣,何以独名伤寒论哉!盖仲景当日着书,原为伤寒而设,并未遍着外感,其论温、论暑、论湿,偶一及之也。即先生亦补《医征》温热病论,若系全书,何容又补哉!瑭非好辨,恐后学眉目不清,尊信前辈太过,反将一切外感,总混入《伤寒论》...
...法门,究为广义伤寒之实际,惜其未将《伤寒论》之第五卷暑热湿燥合刊,而非温热学所赅之全书也。恽铁樵之《温病明理》,其斥天士、鞠通之温邪上受及三焦论治之说,固属不谬。至谓叔和寒毒藏于肌肤之说于理不可通,及其所着《内经纲要》,据西医伤寒潜伏期不过...
...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按数来讲本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八纲”(见《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等等。这里胡希恕先生指出,半表半里由表里...
...作者:怀远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序一 序二 凡例 卷之一\伤寒 伤寒论 两感论 附:嗣真少阴症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不同论 太阳论 阳明少阳论 三阴论 三焦论 阴证论 阴虚论 内伤论 表症论 里症论 热症论 舌论 ...
...1.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傍相去各三寸,手足太阳之会,正坐取之。治肩背拘急,风冷客于腠理,颈项强痛不得回顾,风劳,臂肘不仁。可灸五壮,针入三分。2.魄户∶二穴在第三椎下,两傍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治背 痛,咳逆...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