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问之三者先以得其病情之端,而后总切脉于寸口,确乎知病之源"。李延罡则对四诊合参作了很形象的比喻,他说:"望闻问切,犹人有四肢也。一肢废不成其为人;一诊缺不成其为医",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四诊合参之重视。...
...隐研秘,医日进而名日彰。时人比之仲景、东垣。一方面为人诊治疾病,一方面求索医学理论,整理临证治验,著书立说。遇有危证,世医束手,得其一匕之剂,矍然而起。一时谒病者,辐辏其门。沿边大帅亦遣金币致之。 当时社会上医学派别虽多,但实质上无出金元...
...(藏名《据悉》一书)。其书涉及藏医学之理论基础、诊断、胚胎、解剖、临床各科、治疗原则、方药、养生等等内容,是一部奠基性的藏医学著作,其影响所及,至今仍然是学习藏医的必读课本。宇陀宁玛由是而被后代所敬重,尊为医圣、第二个药王菩萨。其著作尚有《...
...医书。简称《内经》。黄帝、歧伯等以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其内容包括较长时期的多人作品。书中以医药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的治疗。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律、病证等多方面...
...系统的络病理论。2005年7月,“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被列为国家973计划项目,为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更有利条件。 吴以岭教授致力于络病理论研究20余年,在他的带领下以岭医药集团以络病理论学术创新带动新药研发,研制出治疗...
...仅就中医工作的5个问题和8个关系,聊陈管见。抓住五个根本理论是基础。中医学术之所以能存在于今,特别是在近百年来,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之下,仍能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医学术的坚实基础,然而,近年来有忽视中医理论的倾向,十分...
...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是建立在实体模型方法基础之上的,而中医缺乏这一方法环节,其理论是“超形态”、“超解剖”的,那么,这些以“形态”为主的理论在中医理论中难于找到镶嵌的位置也就见怪不怪了。早期的中西医汇通学派,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到融通之处,忽视...
...和小儿指纹的望诊,是十分细致的,是其他医学所不及的。 2、脉诊中医发明最早,研究观察得很细,传播很广。阿维森纳在《医典》中就吸收了王叔和《脉诊》的内容。 3、注意胃气的存亡。这一思想贯穿在望、闻、问、切四诊之中。 4、整体观念。对于任何一个...
...我国传统医学中最早明确提出“藏象”概念的是中医第一经典《伤寒杂病论》,演绎成六经(六节藏象)系统模式。 当代中医教材撷取《内经》五行框架,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类比、归纳、推演而成现行藏象理论,迄已数十载,师徒相授,固执不变。先师许济泽曾著...
...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搜集到民间壮医药手抄本100多本,内容以临床实用为主,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医药知识。这些手抄本的编写,对壮医药理论及临床实践进行了总结,说明壮医药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诊疗经验,其流传,对普及医药知识和提高...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