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础医学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ClinicalSciences(包括内、外、妇、儿等各科)之间各学科,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一、医学生物学生物学是我国近代科学中发展较早学科之一,但在解放前基础薄弱,专业研究机构很少,...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398.htm

临床各科成就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一、内科 (一)杂病 两宋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高度发展时期,尤其医学理论研究深化是此期医学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也相应地反映在此期内科杂病学术发展中。 1、病因病机理论发挥 南宋医家陈言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著名“三因...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41.html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还有沿用者。八、针灸科我国针灸历史非常久远,由于冶炼事业发展,开始有了金属针,是在砥石、砭针基础上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医缓曾对针灸治疗宜忌作了一定论述。秦越人以砭石弹刺奏武王面部痈肿,并和弟子子阳、子豹一起“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9-4.html

明清时期_《中医养生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之术】

...。另外,从十四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期间,由于中外交通发展,中外医学交流活动亦日益频繁,有养生专著被译成外文出版发行,西方医药学传到中国也空前增多,这对世界医学我国医学和养生学发展,都有一定促进作用。一、养生重“命门”和治形宝精...

http://qihuangzhishu.com/152/11.htm

隋唐五代临床医学发展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唐太医署所没医科系下之“少小”,即为儿科,可见,早在公元七世纪初,我国医学分科上即把儿科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并开始由国家培养专门儿科医生。随着医学发展,隋唐医家对儿科诊疗经验进行了一系列整理研究工作,出现了许多儿科专著或专论。据史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2-4.html

现代国境卫生检疫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旅客、交通员工以及境内外人员健康。一、对我国卫生检疫事业回顾中国卫生检疫始于1873年,以海港检疫为先导,大至分为五个时期:(一)1873年至1930年在外国人操纵下,办理海港卫生检疫时期。当时制订规章制度,需经各国领事同意,由海关公布...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397.htm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隋唐时期,国富民强,百业兴旺,促进了国内外贸易发展和科学文化交流,长安成了中外文化与经济交流中心。医药学,在隋唐时期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繁荣,而且由于当时中医学处于领先地位,对近邻如日本、朝鲜等国影响更大。当然,中医药在中外医学交流...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64.htm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春秋战国时期承周制,医学已有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伤科医生)、食医(营养医生)和兽医之分是肯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曾为带下医、小儿医、耳目痹医(五官科),说明从周过渡到春秋战国时期医学渐趋专科化倾向。...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7.htm

美国中医药发展概况_中医文化中医发展_【中医宝典】

...(一)中医药发展简史 中医药传入美国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霍夫施塔特(R.Hofstadter)等所著之“The United States”(《美利坚合众国》一书(1976年Prentice ...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248.html

我国卫生战略目标_《预防医学》_中医养生书籍_【岐黄之术】

...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方针,据此确定了90年代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战略重点是农村卫生和预防保健。1990年,卫生部与国家计委、农业部、国家环保局、全国爱委会联合发布了《我国农村实现“...

http://qihuangzhishu.com/960/418.htm

共找到872,69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