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医儿科》_中医儿科书籍_【岐黄之术】

...疳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本病相当于西医学营养不良。“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恣食肥甘厚腻...

http://qihuangzhishu.com/79/106.htm

乔序_《疡大全》_中医论书籍_【岐黄之术】

...科,其活人甚多。其为书也,自《灵》、《素》、诊候、运气、经络,以及痈疽明论治法,元元本本,缕析条分,举生平所得力父祖之秘方,尽出而公之于世,由顶至踵,一一图,几于尽见五脏 结。其添加妇人香港脚门,殆越人带下之意欤!至其寒门五法,则又...

http://qihuangzhishu.com/344/4.htm

薛序_《暇卮言》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久之,而知先生于性命物理之,耽炙已深,而后寓意于,无往不臻其妙,兹则其见一端者也。世人等于巫史卜祝,以为与儒者分路而驰,不知不通天地人之理,未可与言 咀针石之事。况揲荒爪幕乎,且宁独,即巫史卜祝亦然。尧夫不炉不扇,于百泉者数十年,...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iazhiyan/863-6-0.html

赵序_《碥》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以为去留。今不问何,概从温补,何异惩溺,而水趋火灭,不亦惑乎?又曰∶有偏黠,庸医不知温补之能杀人也,以为平稳而用之;黠知温补之能杀人,而人不怨,以为可以藏拙而用之。于是,景岳书徒遍天下,而河间、丹溪之绝矣。距邪闲正,吾能己乎?西池...

http://qihuangzhishu.com/603/3.htm

的总结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脉诊断学研究出现高潮,产生了大量专著。其中王叔和所撰《脉经》10卷,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脉知识,并有许多创造发明,是中医脉诊断学的奠基之作。除此之外,《梁七录》、《隋书·经籍志》等尚著录十余种脉著作虽已...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24.htm

方论(二十九)_《中国籍考》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燠。以酌其疾之宜否也。曰纪验者。述其己之拯疗。与被之深浅。见其功效之实也。仆平昔所得者如是。吾子其为我序之。余闻医之为。古圣贤致知格物之一端也。轩岐以来。难素灵枢等书。累千万言。自非以为任者。孰克而究之。若罗君者。可谓以为任。而究其...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jikao/485-54-1.html

方论(四十四)_《中国籍考》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惩溺而群趋火坑。不亦惑乎。又曰。有庸有黠。庸医不知温补之能杀人也。以为平稳而用之。黠知温补之能杀人。而人不怨。以为可以藏拙而用之。于是景岳之徒遍天下。而河间丹溪之绝矣。距邪闲正。吾能已乎。西池之言若此。然则西池之医之着于天下也。所系固...

http://qihuangzhishu.com/485/133.htm

病可发汗_《脉经》_中诊治书籍_【岐黄之术】

...太阳病,桂枝反下之,遂利不止,其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属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属麻黄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不可下也。属麻黄汤。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

http://qihuangzhishu.com/111/59.htm

中国医学通史绪论(五)_中医文化中发展_【中医宝典】

...鉴别医学史料的真伪。如上认真的收集和购,有可能获得大量有关史料,这就为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雄厚的基础,然而为了确定其真正价值,还要进行科学的鉴别。 民族医药中的精湛技艺和特效方药倍受重视。 医学考古学。这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史研究与...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363.html

诊法(三)_《中国籍考》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人质实。不以有自矜。后游者甚多。所着医学质疑。统属诊法。治要略等书行世。〔李氏(言闻)四诊发明〕明志八卷 未见〔卢氏(志)脉家要典〕未见按上见于古今统。〔程氏(伊芳)脉荟〕藏目录一卷 未见〔贺氏(岳)诊脉家实〕未见按上见于海盐县志。...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jikao/485-22-1.html

共找到126,25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