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饮食养生_膳食养生_【中医宝典】

...饮食养生一定要与时令相结合,食物只有在种类、性味、寒热等方面均与时令相适宜,才能够发挥其最佳的作用。 灵枢·胀论说:“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首次提出食物的消化吸收与四时有关。后世养生学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2755.html

内经的生命哲学及其哲学本体论问题_【中医宝典】

...专门在这一领域内进行研究并奉献终生的历代道教学者更是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为人的生命之存在──这一人类的终极关怀而努力实现的进程中,内经提供了关于人体的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基本的理论形式,并在其一般性上指出了主体对生命的应该采取的把握形式。...

http://zhongyibaodian.com/zs/21844.html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的专著,全书共10卷、98篇、约10万字。王氏结合临床实践,首次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奠定了脉学基础。脉经学术成就和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确立脉象指下标准脉经以前的古典医籍和历史文献,如内经史记、仓公诊...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1-3.html

形神兼养 长寿可期 内经长寿三要素的启示(下)_【中医宝典】

...也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故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以顺,各其欲,皆得所愿。” 养生三要 缺一不可 内经可以看出当时的医家通过观察形、气、血、皮、肉的情况来衡量体质的强弱...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7930.html

第五章 第一节 壮医理论的萌芽_民族中医壮医_【中医宝典】

...虽然以镇压农民起义为背景,说明北宋王朝的极端残忍,但在我国医学史,特别是解剖学史上,其历史意义是肯定的,对中医和壮医在人体解剖以及生理、病理方面的认识,有促进的作用。 由于对尸体进行解剖及欧希范五脏的绘制,加上壮族民间的拾骨迁葬的习俗...

http://zhongyibaodian.com/minzu/b13148.html

五脏虚实补泻之法_幼科发挥_中医儿科书籍_【岐黄之术】

...按五脏虚实补泻之法.引经解之.经云.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所谓实则泻之者.邪气也.虚则补之者.补其真气也.如真气实则为无病儿矣.岂有泻之者乎.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

http://qihuangzhishu.com/754/69.htm

五脏别论篇_冯氏锦囊秘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肺,而肺气行于气口,故变见于气口也。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致于手太阴也。言胃而脾可知矣,五味入口,入于腑,五气入鼻,入于五脏,惟心肺居于膈上,受此五气,故心肺有病而鼻...

http://zhongyibaodian.com/fengshijinnangmilu/342-9-11.html

当代中医藏象理论的反思_【中医宝典】

...我国传统医学中最早明确提出“藏象”概念的是中医第一经典伤寒杂病论,演绎成六经(六节藏象)系统模式。 当代中医教材撷取内经五行框架,以五脏为中心,以五行类比、归纳、推演而成现行藏象理论,迄已数十载,师徒相授,固执不变。先师许济泽曾著...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399.html

舌_经络考_中医针灸书籍_【岐黄之术】

...舌,属手少阴心经(内经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知五味矣),又属足太阴脾经(鸡峰曰∶脾主四肢,其脉连舌本而络于唇),又属足少阴肾经(灵枢曰;足少阴正直者,系舌本。玄珠曰∶舌之下窍,廉泉穴也,肾之津液所潮),又属足厥阴肝经(灵枢...

http://qihuangzhishu.com/304/65.htm

素灵微蕴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医论著作。四卷。清·黄元御撰于1800年。作者十分尊崇内经,刻意精研、终生不倦。本书是作者晚年研究内经的心得。黄氏就医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写成二十六篇医论,包括:胎化解、脏象解、经脉解、脏候解、五色解、医方解、(鼻勾)喘解、吐血解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294.htm

共找到893,887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