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人之所病,五实具有者,不泄当死;所病五虚具有者,不下食当死也。编者按:《素问》无“问于岐伯”四字。黄帝曰:何谓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其皮热,腹胀,前后不通,悗瞀,此谓五实。人迎、脉口脉...
...病,(肾病不应)有不相应,此最宜详,不可执定。人安脉病,是曰行尸,人病脉和,可保无危。右寸气口,左寸人迎,气口脉大,主食内停,人迎脉大,主风外因(或云肝为风脏,胃为水谷之海,故以两关分人迎、气口,以候内因外因,未有以心辨风,以肺辨食者。)...
...对此推崇备至,认为:“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正常情况下,两手六部脉的至数与力度处于相互平衡与协调状态,如刘河间所云:“脉不得独浮沉,独大小,独盛衰,独阴阳。须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小中有大,大中有小,盛中有衰,衰中有盛,...
...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也。 ...
...疾病的虚实证候。徐灵胎说:“虚实之要,莫逃于脉”。脉虚弱无力,是正气不足的虚证;脉实有力,是邪气亢盛的实证。 2、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脉诊对于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久病脉见缓和,是胃气渐复,病退向愈之兆;久病气虚、虚劳,或...
...问有病同而脉异.病异而脉同.病同而治异.病异而治同.何也.答曰.夫所谓病同而脉异者.人在气交之中.所感六淫七情.八风九气.一时之病.大率相类.故所见之证.亦多相类.而人之所禀.各有偏旺偏衰之不同.且有内戕神志.外役肢体.种种悬殊.脉象岂能...
...而涩者,不嗜食。女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己,飧泄,脉小,手足温,易已。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与...
...脉自《内经》以下,历周秦汉,鲜有得其旨绪者。至晋王叔和氏以脉鸣时,撰有《脉经》,可谓详切。惜其谬以大小肠候之两寸,致有后人乘讹集为《脉诀》,遂致《脉经》几隐晦也。至宋庞安常氏始得经意,而有人迎气口之辨。嗣后论脉未能或之先也。脉为医之关键,...
...廖育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北京)依据湖南马王堆、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早期医学著作,及传世的今本《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中所存留的马迹蛛丝,大抵可知古代医家曾经使用过诸如“分经候脉”、“三部九候”、“四时脉法”、“人迎寸口脉...
...。所以在他著的《六译馆医学丛书》中有多种是讲论古脉学的。计有《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索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仲景九候诊法》、《内经平脉考》等,一意复古,他的观点方法系统地反映在对《脉学辑要》的评论中,此书...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