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经著作。又名《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素问佚篇》、《素问亡篇》。一卷。撰人佚名(一作北宋·刘温舒撰)。本书是唐以后人因《素问》王冰注本中独缺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两篇,遂予托名写成。内容以论述运气学说中的前后升降、迁正退位等...
...何松庵曰∶《本事方》云,紫苏饮治妊娠胎气不和,怀胎近上,胀满疼痛,名子悬。子悬者,浊气举胎上凑也。胎热气逆,心胃胀满,此证挟气者居多。疏气舒郁,非紫苏、腹皮、川芎、陈皮,无以流气;非归、芍,无以养血,气血既利,而胎自降。然邪之所凑,其人必...
...甲乙)肩贞(素问)肩曲胛下.两骨解间.肩 后.陷者中(甲乙)禁灸(入门)按解.入门.作罅.通评虚实论云.刺大骨之会各三.次注曰.大骨之会肩也.谓肩贞穴.在肩 后.骨解间.巨骨(素问)肩端上行两叉骨间.陷者中.(甲乙)一曰禁刺.(类经)按明堂....
...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气机失调则能变生出多种疾病。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
...余少读仲景书,叹其博大精简,囊括蕃变,轩岐而后,道具于此。而章次凌杂,多所难通。研索传注,考证典册,意旨各异,端绪莫寻。后得黄氏元御《伤寒悬解》,纲领振举,条理综贯,积疑尽释,豁然遂通。乃知先代遗作,淆乱者多,不有彻识,未易致理也。夫时代...
...校法、本校法为主,间有使用对校法的。 对校 对校是以异本相校,即运用《素问》之不同版本互校的方法。胡澍以“宋本”为祖本,以熊氏本、道藏本为参校本,通过各本对校,发现版本间存在的异文。如《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素问校义》曰:“‘恬惔’...
...精神情志养生的论述非常丰富,主要见于《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举痛论》,《灵枢》的《本神》、《本脏》、《天年》等篇。实践证明,通过调节精神情志进行神志方面的养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防治多种...
...《灵枢》,又称《针经》、《九针》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其在针灸上的绝对权威地位为历代针家所公认。 自《灵枢》问世以来,著名注经家前有杨尚善、王冰后有张介宾、马莳、张志聪。近代尤其是近几年出版了许多《灵枢》注本。这些著述为研究《灵枢》...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此刺要论刺有浅深之法。刺骨者无伤筋四语,谓宜深者不可浅,浅则不及,刺皮者无伤脉四语,谓宜浅...
...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经言,《灵枢·逆顺篇》。熇熇,热盛也。浑浑,脉大也。漉漉,汗多也。无刺者,为其病气方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吞并于阴中,当是之时,...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