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是中国“三大奇书”之一_【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三大奇书”之一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

http://wenxue360.com/huangdineijing/archives/167.html

中国女人的脚原文-出自南腔北调集_【鲁迅全集】

...,学者应该“贵古而贱今”,斥缠足者,爱古也。但也有失怀了反对缠足的成见,假造证据的,例如前明才子杨升庵先生,他甚至于替汉朝人做杂事秘辛〔2〕,来证明那时的脚是“底平趾敛”。 于是又有人将这用作缠足起源之古的材料,说既然“趾敛”,可见是缠...

http://wenxue360.com/luxun/archives/294.html

治疗用布氏菌病菌苗制造及检定规程_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2.6 合并后菌液按中国细菌浊度标准将菌液的浓度调为每ml含150亿~300亿菌,随后放70~80℃水浴摇动1小时杀菌。2.7 无菌试验除按生物制品无菌试验规程进行外,另接种2管肝琼脂斜面,放37℃培育7天,应无杂菌及本菌生长。2.8...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shengwuzhipinguicheng/1010-16-0.html

中国药膳食疗——渊源流长,古源今用_【中医宝典】

...出现以后,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有了药字与膳字。而将药字与膳字联起来使用,形成药膳这个词,后汉书.列女传载有“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之句。宋史.张观传还有“蚤起奉药膳”的记载。而药膳一词出现之前,我国的古代典籍中,已出现了有关制作和应用...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690.html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一、医缓医缓,春秋时期秦国人。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晋国国君景公姬据(公元前599~公元前581年)生病,先叫桑困巫治疗。桑田通过占卜,认定景公的病,是遭晋景公杀害的晋国大夫赵同和赵括的鬼魂作祟所致。晋景公听说秦国...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9-8.html

宫庭医生分工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商代有管理疾病的小臣:中国甲骨文专家胡厚宣先生释“小疾臣”认为:这种职官既医治疾病,也从事医疗管理工作。(胡厚宣:殷人疾病考,甲骨文商史论丛初集,第三册,1943年)。它是我国文字迄今所见最早的医宫。周代医官是继承了商代医官发展而来的...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6.htm

文献学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图书馆带头,对我国现存的古今的中医药图书进行了普查,并分类编目,于1961年编成并出版了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全书计收入中医药图书7661种,分为医经、藏象骨度病源、诊断、本草、方书、伤寒金匮、温病、临症各科、针灸、养生护理按摩、综合医书、...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62.htm

法医科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者口中有灰。因验夫口中,果无灰。以此鞫之,妻乃伏罪”。(疑狱集·张举烧猪并见太平御览卷267职官·良令长),与亲仅鉴定有关的事例最早见于三国时代。据谢承会稽先贤传载:“陈业之兄渡海殒命,时同死者五、六十人,尸身消烂而不可辨认...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121.htm

中国原始人类及其卫生活动_【中医宝典】

...陈恩志:中国与南亚人类起源中心说史前研究,1985年第3期)。中国喜玛拉雅山系是距今1800万年地球板块飘移、碰撞、隆起而致的造山运动的结果,生态环境的巨变可能是促使人类产生的条件。横断山脉东侧近数十年来不断有蜡玛猿、西瓦猿化石的发现,证明...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9694.html

针灸科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说明在针刺治疗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已获得显著的疗效。西汉末至东汉延平(8~106)年间,在针灸史上出现一部名著黄帝明堂经;即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是中国第一部针灸学的腧穴学专著。隋唐之间,曾先后两...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88.htm

共找到473,89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8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