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之甘草泻心汤加减。关于甘草泻心汤,《伤寒论》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经方是指汉以前的临床着作。 【经方】 后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着作。把《素问》、《灵枢》记载的方剂和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合称为经方。把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
...即嗳气。《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证治准绳·杂病》:“噫气,《内经》所谓噫。即今所谓嗳气也。”详见该条。...
...解剖结构名。泛指胃、大肠、小肠等。《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指个人着作丛书。如明·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公元1624年),包括张介宾的多种医书。指汇刻的丛书,如清·崇文斋刻的《仲景全书》(公元1894年刻),包括明·张卿子的《集注伤寒论》,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论》,金·宋云公《伤寒类证》,清·...
...①浑与混通。②指病因,即湿浊之邪。《伤寒论·辨脉法》:“浊邪中下,多曰浑也。”③全,总。《灵枢·外揣》:“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
...人体部位名。指颈的后部。《素问·脉要精微论》:“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综合性医书。十四卷。(附《脉诀阐微》一卷)。清·陈士铎述(托名岐伯、张仲景所传)。成书约为1687年。内容包括内、外、儿、妇等各种疾病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0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及方剂配伍,说理明白易晓,析...
...综合性医书。十四卷。(附《脉诀阐微》一卷)。清·陈士铎述(托名岐伯、张仲景所传)。成书约为1687年。内容包括内、外、儿、妇等各种疾病病证。分伤寒、中寒、中风等126门,700余证,每证详列病状、病因、立法处方及方剂配伍,说理明白易晓,析...
...脏腑用药法要》直呼南阳张机,与上述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称呼不符。关于《伤寒论》的书名,自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并由王叔和撰次成书后,直到唐初,典籍所载,均无《伤寒论》书名,如:陈延之《小品方》序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