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位 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侠溪一寸五分.证治 胸满气喘.目眩.心痛.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 .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 疟日西发者 酸洒淅振寒.妇人月经不调.季胁支满.乳痈.针灸 针入二分.灸三壮.按∶临泣乃足少阳所注之俞穴.足少阳...
...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且夫先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按∶飞扬大钟乃足太阳足少阴经.从阳入阴.从阴出阳之两别络.飞扬在外踝上七寸.一名厥阳.厥尽也.阳至此而尽.则络于阴也.飞扬跋扈有好高之义.十二别络.如内关外关.光明蠡沟.在手足内外.皆成平线.而飞扬与足跟后踵中之大钟穴较之上下悬殊矣.大钟...
...(《灵枢·玉版篇》《本输篇》)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矣,愿闻其故(《灵枢·玉版篇》。过针之意,谓其言之若过也。)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
...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经》云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五、六日三阴受之。与《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文法符同。实为标出六经证据,以为治疗张本。何尝教人以日数为拘也!后人以曰作日,自然...
...直取之,无于脉分肉分妄泄其真气。但针入之道,由大分小分之间耳。必使骨间气热,则止针也。)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灵枢·寒热病篇》。骨痹者,病在阴分也。支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者,亦病在阴分也。真阴不足,则邪气得留于...
...(《素问·调经论》连前篇)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经言,引古经语也。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所以阳虚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阴盛则寒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
...四、 学术特点 (一)主张衷中参西,强调临床实践 承淡安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如何取长补短,相互充实与提高,是发展医学的正确方向。他所著《中国针灸治疗学》和《伤寒论新注》就充分体现出中西医结合的特色,被针灸界称为澄江学派。 (二)...
...方法。 根据子午流注,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为: 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