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医秘授古脉》的内容_《丹医秘授古脉》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人体上?中?下(或五脏)气脉盛衰与疾病状况的诊脉方法,因此一般认为:中医的诊脉方法发展成现今所见之方式,确实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并将王叔和作为脉之法发生转变的始作俑者,或褒或贬地加以评说。《丹医秘授古脉》站在尚古、复古的立场上,对...

http://zhongyibaodian.com/danyimishougumaifa/1248-5-0.html

仓公脉介绍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名之为《籍》,惜已不传。现仅能通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只言片语,以窥其脉之大略。 诊法独取寸口 仓公所受之学与扁鹊一脉相承,故其诊法亦为独取寸口。《扁鹊仓公列传》收录的二十六个病案中,记载诊脉的有十六个。这些医案中谈诊法时,大多...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498.html

_四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前者凭听觉了解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后者凭嗅觉分辨病人病体散发的及其排泄物的气味。作为四中的一个方面。 ...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wenzhen-1399.html

候之一_《黄帝内经太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平按:此自“形气相得者生”以上残缺,袁刻据《素问·三部九候论》自“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至“胸中多气者死”补入。检《素问》原文,自“上部天”至“下部人,足太阴也”一段,详本书末,乃宋臣林亿等所移,玩《素问》新校正自明。此若据《...

http://zhongyibaodian.com/taisuzhenben/106-15-0.html

候的解释_候的意思和出处_汉语词典

...治病;看病 examine (a patient) 延医候 国语辞典 察視病情。 北齊書.卷四十九.方伎傳.馬嗣明傳:「為人診候,一年前知其生死。」...

http://hanwen360.com/c/252700.html

藏医脉_【中医宝典】

...藏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触、问三。望诊是察看病人的体型、肤色等外在的体征,其中尿与舌是重点观察对象;触诊是触摸全身的寒热,皮肤的润燥、凸起等,切脉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问诊即询问病因、患病的时间、患病部位、症状等。一般来说,对一种疾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0746.html

触诊、腹_【中医宝典】

...」 过去,对中医的诊断手段只谈望、闻、问、切四大。对腹有的根本漏而不谈,有的虽提及、也只聊聊数语带过。其实,中医的腹源远流长,它源始于先秦时期,《内经》中即已总结和奠定了腹的理论和框架;东汉张仲景在所著的《牡蛎汤等腹证;又如心下痞...

http://zhongyibaodian.com/zs/38926.html

论_《素问悬解》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不过一岁必死,切宜慎之。凡刺针一下,神气必肃,刺肿则摇针,以泻滞气,经刺勿摇,恐泻正气,此针刺之道也。旧本刺亡,实误载于要经中论内,未尝亡也。今取彼文,以补此。...

http://zhongyibaodian.com/suwenxuanjie/1290-16-6.html

如何对待《内经》的脉_中医切诊_【中医宝典】

...与方法,《难经》虽有羽翼《内经》之称,又多处徵引《内经》,但亦不尽等同于《内经》(独寸口为《难经》所创不计),仲景于《伤寒杂病论》序中虽声言“撰用《素问》、《九卷》”,但亦有若干与《内经》不同处,故尔可能古代在脉上探索甚多,尽管《内经...

http://zhongyibaodian.com/qiezhen/a11587.html

方盛衰论_《冯氏锦囊秘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方盛衰论》曰∶形弱气虚,死。(中外俱不足也。)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脏衰,故脉不足也。)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脏盛,故脉气有余。)是以有大方,坐起有常,(坐起有常,则息力调适,故之方法,必先用之。)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言...

http://zhongyibaodian.com/fengshijinnangmilu/342-10-20.html

共找到147,136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