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神宗时苏轼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时,发生了著名的李定“乌台诗案”,他因此事入狱,几死,因为写文章称赞朝廷,朋友...
...,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
...《祭欧阳文忠公文》苏轼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 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 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 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
...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注意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蜀书》中的许多重要人物的事迹,记载都十分简略,...
...好学,不但习诵儒家经典,尤好神仙导养,道学得叔祖葛玄弟子郑隐真传。《晋书葛洪传》记载葛洪“赴广州师事南海太守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甚重之,以女妻洪。洪传玄业,兼综炼医术。凡所撰著,皆精核是非。”这是有史料记载的史上最具规模的南北...
...《扬州谢到任表二首(之一)》苏轼 臣轼言。 伏蒙圣恩,除臣知扬州,臣已于今月二十六日到任讫者。 支郡养疴,裁能免咎;通都移牧,自愧何功。 屡玷恩荣,实深惭汗。 臣某(中谢)。 伏念臣早缘窃禄,稍习治民。 在先帝日,已历三朝;近八年间,复忝...
...《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苏轼 相从不觉又初寒。 对尊前,惜流年。 风紧离亭,冷结珠泪圆。 雪意留君君不住,从此去,少清欢。 转头山上转头看。 路漫漫,玉花翻。 银海光宽,何处是超然? 知道故人相忆否:携翠袖,倚朱栏。 ...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仁宗皇帝御书颂(并叙)》苏轼 天禧中,仁宗皇帝在东宫。 故太傅邓国张文懿公讳士逊为太子谕德,帝亲书十二字以赐之,曰“寅亮天地,弼余一人”,又曰“日新其德”。 公之曾孙假承务郎臣钦臣,以属翰林学士臣苏轼为之颂二篇。 其一曰:天地不言,付...
...笔记二十七则(选十三则) 礼 古之君子之所以尽其心、养其性者,不可得而见;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乎礼。自内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故六官经制大备,而以(周礼》名书。春秋之世,士大夫知礼、善说辞者...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