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说的发展与成熟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之术】

...温病学说中医在漫长的岁月里,沿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外感发热性、流行性疾病作斗争得来的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吴有性之后研究温病的学者逐渐增多,戴北山之《广瘟疫论》及喻嘉言、陈平伯之论温以及余师愚之论疫、周扬俊论温热暑疫等等。他们于温热...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272.htm

温病兼劳力过度_《医学衷中参西录》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族弟××,年三十八岁,于孟夏来津于旅次得温病。病因 时天气炎热,途中自挽鹿车,辛苦过力,出汗受风,至津遂成温病。证候 表里俱觉甚热,合目恒谵语,所言多劳力之事。舌苔白浓,大便三日未行,脉象左部弦硬,右部洪实而浮,数逾五至。诊断 此证因长途...

http://zhongyibaodian.com/yixuezhongzhongcanxilu/513-54-11.html

温病指南》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作者:高秉钧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序 凡例 卷上 温病总论 伤寒温病辨(四则) 风温上焦篇 风温中焦篇 风温下焦篇 卷下 湿温上焦篇 湿温中焦篇 湿温下焦篇 附温病治法要略 附方 ...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bingzhinan5580/index.html

马姓幼女,午节前得温病,医治旬日病益增剧,周身灼热,精神恍惚,烦躁不安,情势危殆。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奉天马姓幼女,于午节前得温病,医治旬日病益增剧,周身灼热,精神恍惚,烦躁不安,情势危殆,其确有实热,而至数嫌其过数。盖因久经外感灼热而阴分亏损也。遂用生石膏两半、生山药一两(单用此二味,取其易服),煮浓汁两茶盅,徐徐与之。连尽两剂,灼热...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472.html

温病论_《温热暑疫全书》_中医内科书籍_【岐黄之术】

...有阴有阳.如伤寒三阴经可用辛热者.予曰.否否.不然也.又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言所感者本寒也.王叔和云.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外.冬时伏寒.变为温病.此亦明言寒也.变字大妙.嘉言以为非.予独以为...

http://qihuangzhishu.com/800/10.htm

温病兼大气下陷_中医文化中医医案_【中医宝典】

...温病兼大气下陷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康××幼女,年九岁,于孟秋得温病兼大气下陷。 【病因】 因得罪其母惧谴谪,藏楼下屋中,屋窗四敞,卧床上睡着,被风吹袭遂成温病。 【证候】 初得病时服药失宜,热邪内陷,神昏不语,后经中西医多位延医二十...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6336.html

温病派_医史术语解释_【中医宝典】

...提倡和赞同温热病学说的医家,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温病派。 【温病派】 明清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温病学说的形成,对...

http://zhongyibaodian.com/shuyu/a17602.html

温病兼气虚气郁_医案心得_【中医宝典】

...【病人基本资料】 天津迟氏妇,年二十二岁,于季秋得温病。 【病因】 其素日血分不调,恒作灼热,心中亦恒发热,因热贪凉,薄受外感,即成温病。 【证候】 初受外感时,医者以温药发其汗,汗出之后,表里陡然大热,呕吐难进饮食,饮水亦恒吐出,气息...

http://zhongyibaodian.com/yianxinde/558.html

温病兼虚热_中医文化中医医案_【中医宝典】

...温病兼虚热 【病人基本资料】 山西高××,年二十八岁,客居天津,于仲秋得温病。 【病因】 朋友招饮,饮酒过度,又多喝热茶,周身出汗,出外受风。 【证候】 周身骨节作疼,身热39.4℃,心中热而且渴,舌苔薄而微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时或...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6350.html

温病阴暑_《松峰说疫》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此事难知》云∶冬行秋令,当寒而温,火盛水亏云云。推作瘟病之原,固为近理。乃又云∶火土合德,湿热相助,故为温病温病必原于湿热,将湿热一门,并可以不立矣。须知湿热乃夏时之正气,瘟疫乃天地之杂气,二者迥乎不同。谓瘟病而兼湿热则有之,未闻...

http://zhongyibaodian.com/songfengshuoyi/699-10-1.html

共找到385,963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