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脉之浮沉及与人迎寸口气大小等者,病难已,病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者为逆;病之在腑,浮而大者易已。人迎盛者伤于寒,气口大伤于食。沉细悬绝者为阴,盛躁喘数者为阳。邪气来,紧而疾;谷气来,徐而和。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形...
...后世脉法是中医脉诊的重要的实际的方法,它处于巾医学发展壮大的主要历史时期,对于中医学做出了重的贡献。它至今还活在中医的手上,这一点亦是非常可贵的,对于今后脉学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方法。经验上与实际技术操作上,最多最真实的内容。 1、引古说...
...别论云.食入于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看之,尺脉第三同断病。高阳生,五代时入,着为《脉诀歌括》,托为王氏叔和。而今本杂以洁古“伤寒脉入式歌”,又被熊宗立妄注,大为俗学之疑。叔和,晋人,自有《脉经》,犹复抵牾,大段古书难尽信也。脉家书甚多,要不出七表、八里、九道之外,求脉之明,为...
...,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气口乃手太阴肺脉,为脉之大会,百脉尽朝,故以其分决死生,是成寸口脉法,寸关尺三部是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灵枢·热病篇》曰∶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两手之脉名气口,主五脏之阴,颈旁动脉名人迎,主六腑之...
...按此《九卷》、《素问》肺脏手太阴脉动于两手寸口中、两手尺中。夫言口者,通气者也。寸口通于手太阴气,故曰寸口。气行之处,亦曰气口。寸口、气口更无异也。中,谓五脏,脏为阴也。五脏之气,循手大阴脉见于寸口,故寸口脉主于中也。人迎主外,结喉两箱,足...
...诊断学著作。三卷。宋·施发撰于宋·淳佑年间(13世纪40年代)。本书取《内经》、《难经》、《甲乙经》及有关脉学、诊法论着参互考订,将其中明白易晓、切于实用的脉诊脉象等脉学理论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内容以脉诊为主,脉象沿用“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
...金代医家。号云岐子,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为张元素之子,其脉法研究颇为精当,系以《内经》、《脉经》为本,参以仲景及后世诸家脉论,并阐以己见,着成《云岐子脉法》,以七表八里九道脉为纲,论述各脉之主证及方治。尚有《伤寒保命集》(又称《云岐子...
...诊断学著作。三卷。宋·施发撰于宋·淳佑年间(13世纪40年代)。本书取《内经》、《难经》、《甲乙经》及有关脉学、诊法论着参互考订,将其中明白易晓、切于实用的脉诊脉象等脉学理论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内容以脉诊为主,脉象沿用“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