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很早以前,就对本病作过较深入的研究,在文献中又称“白癜”,或“白驳风”。早在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对本病的描述,并将它形容为“白毋腠”。《素问.风论篇》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久而血瘀,皮肤失养变白而成此病...
...附表。治疗前后均做Hp检查,Hp检出率66.7%(120/180),清除85.8%(103/120)。表1 CAG病人180例胃镜病理疗效指标显效好转稳定进展有效率胃镜143352098.9%病理1134719188.9%3 讨论胃脘痛一病早...
...一、辨证代替不了辨病证,是疾病的阶段病理反映,是通过四诊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表现出来的各种病症、病性、病因、病位的综合结论;病是疾病全过程的本质反映,二者的关系为:病是根本,证既是现象也是本质反映。但归根结底证是病的反映,辨病是解决...
...高士继续完成。他们从药物生成、形色性味及与病因病机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药理,切于实际,通俗易晓。清代中叶另有姚球撰有《本草经解要》一书,论药着重在“药与症相应”。把药物气味功效与人体脏腑功能紧密结合,与《本草祟原》殊途同归。乾隆年间著名医家除...
...方证是否辨得正确。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记之。”(《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关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
...一卷 佚〔脉经略〕隋志一卷 佚〔脉经〕隋志二卷 佚〔王氏(叔和)脉经〕隋志十卷 存自序曰。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夫医药为用。性命所...
...》载“(鸡血藤)为强壮性之补血药,适用于贫血性之神经麻痹症,如肢体及腰背酸痛、麻木不仁等。又用于妇女月经不调,月经闭止等,有活血镇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雷公藤含有70多种成分,具有10多种药理作用,尤其是具有较显著的抗炎作用,且其...
...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对中医理论研究有着较大贡献。(二)各具特色的分类研究1、择分《内经》为九类;汪昂、薛雪汪昂所著《素问灵枢类纂约注》(1689)3卷,选录《素问》、《灵枢》中除针灸以外的主要内容,分为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
...这种脏腑通过植物神经对寸口脉血管壁特定部位产生舒缩影响,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脉管特定部位出现形态学变化的模式,为传统中医“寸口(脉)独为五脏所主”的理论提供了支持。特别是脉管周围与脏腑病变相对应的细微形态结构变化,例如结石在脉管上呈现沙石...
...细者,辄以微、细二字并称,是何其言之不审耶?轻取之而如无,故曰阳气衰;重按之而欲绝,故曰阴气竭。若细脉则稍稍较大,显明而易见,非如微脉之模糊而难见也。虽其证所患略同,而其形亦不可不辨。时珍云∶“微主久虚血弱之病,阳微则恶寒,阴微则发热。”自...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