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清·柳宝治选评。刊于1904年。本书系柳氏选取清代四位医家治案,分类编辑而成。包括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二卷,曹仁伯《继志堂医案》二卷,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三卷,张仲华《爱庐医案》二十四条。柳氏按病类拟定总目,下据不同的病证又分若干...
...《深衣考误》一卷,国朝江永撰。深衣之制,众说纠纷。永据《玉藻》“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云:“如裳前後当中者,为襟为裾,皆不名衽。惟当旁而斜杀者乃名衽。”今以永说求之训诂诸书,虽有合有不合,而衷诸《经》文,其义最当。考《说文》曰:“衽...
...病证名。①多指胸腹部痞满,按之不痛的证候。见《素问·五常政大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又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医学原理·痞满门》:“...
...○子(杂家) 《汉·艺文志》:杂家者流,盖出於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汉志》:二十家,四百三篇。 《隋志》:九十七部,合二千七百二十卷。 《唐志》:六十四家,...
...内容广泛。董的《伤寒秘要》重在约论经义;卢之颐的《仲景伤寒论疏钞金》偏于订正注家之误。有些医家则把重点放在临床治疗上,王肯堂的《伤寒准绳》、张吾仁的《撰集伤寒世验精法》,从分析病证入手;陈长卿《伤寒五法》从论述治法入手;张介宾的《景岳全书·...
...○集(别集) ※《司马文正公传家集》 晁氏曰:皇朝司马光君实,陕州夏县人。初以父荫入官,年二十,举进士甲科。故相庞籍荐除馆阁校理。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後除枢密副使,力辞而去。元�初,拜门下侍郎,继迁尚书左仆射。卒年六十八,谥文...
...伤寒著作。①《中医临床参考图书》之一。成都中医学院主编。本书以提要、释义为主,结合词解,选注诠释《伤寒论》。论述简明,选择诸家学说亦较精炼。卷首概论部分能融汇经义,使读者对六经辨证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本书原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即二版教材,...
...伤寒著作。①《中医临床参考图书》之一。成都中医学院主编。本书以提要、释义为主,结合词解,选注诠释《伤寒论》。论述简明,选择诸家学说亦较精炼。卷首概论部分能融汇经义,使读者对六经辨证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本书原为中医学院试用教材,即二版教材,...
...伤寒、温病之总称。是以伤寒初得脉浮紧,温病初得脉浮缓。伤寒初得身多疼,温病初得身恒不疼而但重(《伤寒论》第六节温病提纲中原明言身重)。伤寒初得恒有少阴证,温病则始终无少阴证(少阴证有寒有热,此指少阴之寒证言,为无少阴寒证,所以敢用大青龙汤,若...
...○集(别集) ※《李文公集》十八卷 晁氏曰:唐李翱习之也。凉武昭王之後,贞元十四年进士,调校书郎,知制诰。会昌初,终山南东道节度使。翱性峭鲠,论议无所屈,仕不得显官,怫郁无所发。从韩愈为文,词致浑厚,见推当时。集皆杂史,无歌诗,前有苏舜钦...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