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治宜清热化湿,健脾和胃,选用川连枳壳汤、泻黄散、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二术二陈汤、霞天膏等方。参见痿条。肉脱肌肉削瘦如脱尽。见《素问·玉机真脏论》等篇。多因久病耗伤,...
...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素问血气形志篇)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者,身无劳也。志苦者,心多虑也。心主脉,深思过虑则脉病矣。脉病者当治经络,故当随其宜而灸刺之。)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乐者逸,志乐者闲。饱食终日,无所运用,多伤于脾,脾...
...”;肾,“在志为恐”。但五神又统主宰于心,如《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主(心)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五神还对心神有着重要的反应,如喻昌言:“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
...《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各种刺法,主要是讨论如何使用九针来治疗不同病症。其中有以九针应九变的“九刺”。另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大小等不同,提出了刺浅、刺深和发针多少以及运用不同的针刺角度,以适应十二经的各种病症的“十二刺”。“五刺”是针对五脏...
...《八十一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重,谓脏气重迭;强,谓气不和顺。”②沉重而强直之症候。《素问·至真要大论》:“少腹满,腰椎重强。”重逆反复误治。《素问·刺热》:“重逆则死。”《重楼玉钥》喉科著作。二卷(又有一卷本及四卷本)。清·郑梅润...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5]指上焦心肺。《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6]指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7]指寸口脉。《素问·五脏生成篇》:...
...①治疗学术语。系五治法之一。折,折杀,抑制。用药物控制郁积欲冲逆的病邪。《素问遗篇·刺法论》:“当折其胜,可散其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泄之。”...
...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
...是有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胃疟病名。亦称食疟。《素问·刺疟篇》:“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参见食疟条...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