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_阴阳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系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观察、归纳的总结。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解剖...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yinyang-2026.html

一针见效─认识针灸_中医针灸技术_【中医宝典】

...一针见效─认识针灸 中国医学是一种经验的传承的哲学,因此,针灸并不是某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内所发明出来的,而古早时代的先民们,在日常生活中靠着经验一点一滴累积出来的成果。 什么是“针”? 早在石器时代时,有手部酸痛的人,可能因为工作关系接近...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jiu-2/b36496.html

阴阳特点_中医文化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中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原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古时的人民生活中,观察到各种对立的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并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故黄帝内经中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阴阳学说认为,...

http://zhongyibaodian.com/wenhua/b35629.html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阳长);日中到子夜,则表现为阴长阳消(或阳消阴长)。可见阴阳的互为消长,总是一方的消伴随着另一方的长,或者一方的长伴随着另一方的消。但在具体情况下,有时是长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导致另一方的消,如人体病理状态时的“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69.html

中西医两方面透析多囊肾_肾病多囊肾_【中医宝典】

...多囊肾,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占全部终末肾功能衰竭病因的8%~10%。本病无明显的年龄和性别差异。 近年来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有很大进展,一是发现了本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为早期诊断及产前基因诊断提供了可能,可有效地指导优生并为今后...

http://zhongyibaodian.com/neike-2/b17480.html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这表明当时“脉”已为医家们所注意,而且他们对脉的性状已有一定的研究,并认识到血与脉的联系。长沙马王堆汉墓出上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可以看出,最迟春秋战国之际,我国医家已经大致认识了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一对正经在体表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9-5.html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_中医理论_【中医宝典】

...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中医的元气论自然观和气化论生命观内在地规定了中医认识和研究人体在“象”的层次上,因而也决定了中医认识事物的方法为司外揣内。 《孟子·告子下》说:“有诸内必形诸外。 ”已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ililun/a10984.html

阴阳_【中医宝典】

...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479.html

中医治疗观十论_【中医宝典】

...现代临床,姑作十论,以期对中医治疗观作进一步的整理、归纳,并发扬、光大之。  1 疾病可治论  疾病可治论是基于疾病是可以被认识的,也是能够被治愈的。《灵枢.九针十二原》:“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549.html

中医如何认识癫痫_【中医宝典】

...癫痫,中医又称癫疾、痫证。癫疾之名始于《内经》。《素问·奇病论》云:“人生而有病癫疾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癫疾也。”明确指出了先天因素在本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景岳全书·癫狂痴呆》指出:小儿...

http://zhongyibaodian.com/zs/56879.html

共找到480,399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7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