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则易攻,实则难破。临时变通,宜勿执一。《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自知篇第六 夫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故知己之害而图彼之利者,胜。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以逸待劳者,胜。不战而屈人者,胜。...
...骨盆之间。又称小腹。《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②脐下腹部两旁。见《伤寒直格》。少府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阴心经。荥(火)穴。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布有来自尺...
...(包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是春秋战国前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总结。 《黄帝内经》简介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黄帝内经·素问》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
...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④满溢,《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⑤流失。《灵枢·五音五味》:“伤其冲脉,血泻不复。”⑥腹泻,泻泄。大便稀。《奇效良方·泄泻》:“泻者...
...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见《甲乙经》卷七第四。风痓,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中有寒,取三里。足太阳行腰脊,故身痓反折,取其脉所生输穴及腘中正经。视血络黑也,可取足阳明三里之输也。平按:《灵枢》“痓”作“痉”;“血络...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六《杂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十二第七。衄而不衃,血流,取足太阳;衃,取手太阳,不已,刺腕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衃血,凝血也。衃,普杯反。血不凝,热甚也。足太阳起鼻,手太阳至目内眦,皆因鼻,故衄血取之。腕骨...
...理论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以饮食调养的理论出现的,如四时五味的宜忌,过食五味所产生的不良后果等。五味作为药性理论最早见之于《内经》、《本经》之中。《内经》对五味的作用和应用及阴阳五行属性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经》不仅明确指出“药有酸、咸、甘、苦...
...余经之脉,则知病之所本矣。”治宜用三香散、陈皮厚朴汤等方。或用陈香橼一枚煎汤微冷服。痧症宜先用刮痧、刺血法以泄痧毒。参见痧条。京骨①骨骼部位名。相当于足外侧第五跖骨基底部分。《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出外踝之后,循京骨。”②经穴名。...
...五味所入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五味所入】 简称“五入”(见《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入胃,各有它所喜的脏腑,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味所入”和临床药物...
...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③和合。《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④调和。《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⑤安和,和缓。《素问·五运行大论》:“...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