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箧篇“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在宥篇“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皆作“知”。淮南道应训引老子作“智”。 绝民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严可均曰:“绝民”,各本作“绝仁”。 谦之案:“民”字涉上下文“民”字而误。 此三者,为文不足,...
...郑风"遵大路》:“无我恶兮,不寁故也!”《老子·二十章》:“美之与恶,相去若何?”《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孟子·公孙丑上》:“无盖恶之心,非人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集韵...
...例。老子“制惑”章“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斲与手韵。吕氏春秋贵可篇:“故曰大匠不斲,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淮南说林训略同。是“斲”之本音当与“斗”同,竹角切者,其转音也。 右景龙碑本五十五字,...
...译文 孟子说:“为人谦恭的人不会欺侮他人,善于自我约束的人不会掠夺别人。欺侮而且掠夺别人的君王,深怕别人不顺从,怎么能够做得到谦恭而且能自我约束呢?谦恭而且能自我约束难道能以悦耳的声音、献媚的笑容表现出来吗?”注释 1.俭:《左传·庄公...
...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无有”上敓“出”字,可据淮南子引文增。道应篇引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疑后人改之也。老子注:“无有,谓道也。道无形质,故能出入无间。”是所见本尚未敓“出”字。 王道曰:无间,无隙也。寻丈之水,能浮万斛之舟;六尺之...
...发泄。晋朝时陶渊明写了一篇传诵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记》,应该讲,此文显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内容的影响。这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在这一点上,老子和陶渊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作“秽”,韩非解老引此,干道本作“秽”,道藏本作“刿”。顾广圻云:“藏本乃以他本老子改耳,韩非自作秽。”王先慎云:“刿、秽声近而误,非韩子本作秽也。”今案作“刿”是也。傅、范本均作“刿”,淮南道应训引亦作“刿”。景龙本作“害”,乃涉上文“割...
...之人所由少与!谦之案:十有三之说,自韩非子、河上公、碧虚子、叶梦得以四肢九窍为十三,已涉附会。乃又有以十恶三业为十三者,如杜广成;以五行生死之数为十三者,如范应元。其说皆穿凿不足信。苏辙谓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老子之言其九,不言其一,...
...精辟的发挥。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
...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祸,这是人所共知的。任继愈认为《道德经》“也是反对战争的”。因为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这里显然没有主战用兵的意思。但是,老子同时又说,对于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这表明老子在咒诅战争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