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周易》是中国文化在轴心期的一部光辉杰作,它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所呈现的自然哲学、人文哲学等思想,所开创的象数思维模式与内涵等,亦无不延伸至《黄帝内经》之中,可以说《...
...《内经太素》杨上善注三十卷,两《唐志》皆着录,北宋以还,渐多散佚,《宋志》仅存三卷,元以来遂鲜称及之者,盖亡失久矣。光绪中叶,吾乡杨惺吾先生始从日本获唐写卷子本影钞以归,存二十三卷。桐庐袁忠节公得其书,未加详校,即以付刊,伪谬滋多,未为...
...《内经》在《周易》气质理论的基础上作了重要的发展。把《周易》八卦气质和人体生理、病理相结合,应用于医学,成为了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价值。一、以脏象理论为基础《内经》气质理论以脏象理论为基础,更显示出体质对疾病...
...(素问平人气象论)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气口也。详见藏象类十一。短为阳不及,阳不及则阴凑之,故头痛。一曰短者,短于下也。脉短于下则邪并于上,故头痛。中,去声,下同。)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长为阴不足,...
...《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摇也。眩,昏乱旋转也。皆由金衰不能制木,木旺生风,风动火炽。风火皆属阳而主动,相搏则为旋转。《内经》又云∶上虚则眩,是正气虚而木邪干之也。又云∶肾虚则头重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皆言不足为病。仲景论...
...急,此亦一说也。由此论之,则夫阳极于上,阴极于下,否隔不交者,当通其阴阳,转否为泰,可知矣。又张景岳谓,《内经》谓人迎盛四倍以上,为有阳无阴;寸口盛四倍以上,为有阴无阳;二者俱盛四倍以上,为阳极于上,下焦无阳,阴极于下,上焦无阴,阴阳离绝。...
...眉间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此言人面之部位.分发脏腑.以诊其色也.面分三停.上为阙.阙下为下极.即山根也.以阙论则处下.合鼻言之.则适居于中.故称极焉.是为...
...《黄帝内经》认为“发为血之余”: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生于血,其华在发)又称“肝肾同源”。也就是说:肝血不足会导致肾精不足,肾精不足也会使肝血不足等。所以,在正常的情况下;人在青壮年时期,精气充盈,气血旺盛,故发长而荣茂光泽;随着年老...
...意的总称。《黄帝内经》将其分属于五脏:心志喜;肝志怒;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 七情和五志皆由五脏功能化生,是人之常情,缺一不可。七情和五志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七情相对五志而言,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表现于外的情绪。五志是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隐藏于内...
...,气口乃手太阴之经脉,在两手寸口为脏脉,所以候里,《内经》之旨也。后世但诊气口,而以左关前一分为人迎,右关前一分为气口。……”《脉义简摩·人迎气口》:“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左主司官,右至司府。阴病治官,阳病治腑(脉经)。...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