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著作。四卷。清·陆懋修撰。作者鉴于伤寒阳明病每多“中焦危急之候”,不容误诊或缓治,遂取《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共78条予以诠释。选集前人有关阳明病的释文287条,参合自己读书心得和临床体会,对阳明证的证治作了较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
...伤寒著作。四卷。清·陆懋修撰。作者鉴于伤寒阳明病每多“中焦危急之候”,不容误诊或缓治,遂取《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共78条予以诠释。选集前人有关阳明病的释文287条,参合自己读书心得和临床体会,对阳明证的证治作了较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
...并对其适应症有明确的规定。《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虽未专论眼病,但在叙述全身病症时也涉及到一些眼部症状,如眼部肿胀、目色异常,目外形的改变和目眩目瞑等多种自觉症状。其中《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将“目赤如鸠眼”、“目四毗黑”等眼部病变与...
...不能自解裁减。又如,附子一枚准半两,是用一钱三字为一枚,使人疑混,如何得从俗乎?安时言唐大和年,徐氏撰《济要方》,其引云∶秤两与前代不同,升合与当时稍异。近者重新纂集,约旧删修,不惟加减得中,实亦分两不广。又云∶今所删定六十三篇,六百六首,...
...明代医家(1341-1421年)。字宗道,建安(今福建建瓯)人。自幼习儒,亦谙医学,曾着《金鉴内台方议》十二卷,系将《伤寒论》方一百一十三首,依汤、散、丸三类分列,议其组方、辨证,于后人颇有启迪。另有《湖海奇方》一书,国内未见行世。...
...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
...张道陵的《老子想尔注》以《道经》为后,创五斗米道,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为道教教祖,是为早期道教经典 《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的主要著作,一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以《五千文》为主要经典,《想尔注》便是米道祭酒宣讲《...
...《冯氏锦囊秘录》广疮广癣方轻粉(一钱) 辰砂 雄黄(各五分,研细) 蜜丸,均作九丸,每日酒下三丸,三日服完,不可间一日,若第四日服,遂不应。忌盐与饭,宜食淡面为佳。并忌劳腥,时刻以水漱口,不可间断,夜卧口含笔管,亦时漱齿,七日收口痊愈,以...
...;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内居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和膀胱等。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即论述过三焦病证,其后历代医家有所发挥,但尚未构成完整的体系。至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三焦辨证得以确立。他根据...
...面色晦黯,肌肤甲错,恶心纳呆,便干尿赤,舌质红绛而暗,可见瘀斑,苔黄腻,脉弦数或涩。治法:清热利湿,化瘀破结。选方:茵陈蒿汤(《伤寒论》)合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药物:茵陈30g、栀子10g、大黄10g、归尾10g、赤芍30g、丹参...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