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备要》浮萍轻,发汗,利湿辛散轻浮。入肺经,达皮肤,能发扬邪汗(丹溪曰∶浮萍发汗,甚于麻黄),止瘙痒、消渴(捣汁服)生于水,又能下水气,利小便。治一切风湿瘫痪(浮萍一味,蜜丸酒服,治三十六种风;浓煮汁浴,治恶疾疮癞遍身)。烧烟辟蚊。紫...
...医科之事,惟目症治最繁。一以贯之,五行生克、内外感伤而已。第伤于内者必达于外,感于外者必传于内,一传再传,一达再达,则阴阳错乱,五行杂见,外感者几为内伤,内伤者几为外感,生者等于克,克者等于生。专于斯者犹不能辨其精微,彼猎涉方书,安望其...
...邪气简称为“邪”,又称为“虚邪”、病邪等,是对一切致病因素的统称。中医学中的邪气,包括外感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以及外伤、虫兽伤等。邪气是发病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能起主导作用。 中医学所论的“正气”内涵相当广泛而...
...目录 《辨证录》伐邪汤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辨证录》:伐邪汤【处方】石膏3钱,人参3钱,半夏2钱,柴胡2钱,麦冬5钱,茯苓1两,甘草1钱,厚朴1钱,枳壳1钱。【功能主治】疟疾发热,头痛鼻干、渴欲饮水,日眴眴不得眠,甚则烦躁,畏火光...
...目录 《惠直堂方》解邪丹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惠直堂方》:解邪丹【处方】虎头骨2两,朱砂1两,雄黄1两,雌黄1两,鬼臼1两,芜荑1两,鬼箭羽1两,藜芦1两。【制法】上为末,蜜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避邪祟。主【用法用量】囊盛1...
...燥邪犯肺证是指外界燥邪侵犯肺卫,肺系津液耗伤所表现的证候。又称燥气伤肺证,亦称肺燥(外燥)证。据其偏寒、偏热不同,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多因秋令之季,感受燥邪,耗伤肺津,肺卫失和,或因风温之邪化燥伤津所致。初秋感燥,燥偏热,多病温燥;深秋感...
...毒药攻邪即使用有毒的药物以治病。 【毒药攻邪】 语出《素问.脏气法时论》。即使用有毒的药物以治病。毒的意义有几种:指药物的特性。如干姜偏热,黄苓偏寒,升麻升提,苏子降气,就利用其特性以袪扶正。药物有副作用的。加常山能截疟,但有引起呕吐的...
...指“五邪”致病所出现的脉象,古代用以说明五脏间的病理变化,今较少应用。例如:肝脉应弦细而长,若肝病出现浮濇而短的脉象,是肺乘肝,为贼邪脉,表示病情险恶;若肝病出现洪大而散的脉象,是心乘肝,为实邪脉,病可治;若肝病出现沉濇而滑的脉象,是肾乘...
...有。治之者,须审其伏邪与新感,孰轻孰重。若新感重者,先撤新邪,兼顾伏邪。伏邪重者,则专治伏邪,而新感自解。盖伏温自内达外,苟由三阳而外解,则表分之新邪,自不能容留矣。内经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指伏邪乘暑...
...可知矣。白术汤治内伤冷物,外感风邪有汗者。白术(二两) 防风(二两) 甘草(一两,炙)上 咀,每服称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无时一口,止一二服,待二三日渐渐汗少为解。《活人》防风白术牡蛎汤当在此下。风温证,面赤自汗,嘿嘿...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