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兼湿,病名湿温,一名湿热;其五兼燥,病名温燥,一名燥热。其实即湿火、燥火症也,已详前温热即是伏火篇,兹不赘。惟戴氏原论∶谓伏邪多汗,兼暑更多汗,则表必虚,故发表之味,不可妄用。至湿热最宜分利燥脾,木通为上,滑石次之,猪苓、赤苓、泽泻又...
...山阴田雪帆明经晋元,着《时行霍乱指迷辨正》,世俗所称吊脚痧一证,以为此真寒直中厥阴肝经,即霍乱转筋是也。初起先腹痛,或不痛,泻利清水,顷刻数十次,少者十余次,未几即手筋抽掣,呕逆,口渴恣饮,手足厥逆,脉微欲绝,甚则声嘶舌短,目眶陷,目上视...
...难经》二卷,周秦越人撰,计八十一难。发明《内经》之旨,辞义古奥,猝不能通。元·滑寿伯仁所注,较诸家笺释,则为明畅。《金匮要略》,汉·张机仲景撰,晋·王叔和编,世罕传本。宋·王洙始于秘阁录出,凡二十五篇,二百六十二方,为医杂症者之祖。国朝徐彬忠...
...入脾络)人参 生术 蜈蚣 全蝎 姜汁炒南星 姜汁炒白附某 伏邪经旬。发热不解。唇焦舌渴。暮夜神识不清。虑其邪陷心胞。有痉厥之变。(邪逼心胞)犀角 卷心竹叶 鲜石菖蒲 连翘 元参心 浙生地又 化热液枯。生地 竹叶心 丹皮 元参 麦冬 生白芍吴...
...入脾络)人参 生术 蜈蚣 全蝎 姜汁炒南星 姜汁炒白附某 伏邪经旬。发热不解。唇焦舌渴。暮夜神识不清。虑其邪陷心胞。有痉厥之变。(邪逼心胞)犀角 卷心竹叶 鲜石菖蒲 连翘 元参心 浙生地又 化热液枯。生地 竹叶心 丹皮 元参 麦冬 生白芍吴...
...不胜利的。联系前篇《攻战》所阐述的观点,不难看出,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实际出发,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此种依据不同态势采取不同作战方式,以及根据事态的发展变化而适时转换攻守作战方式的思想,这正是《百战奇略》作战谋略的鲜明特点之一。毫无疑义,...
...温疟由冬令感受风寒,伏藏于骨髓之中,交夏阳气大泄,腠理不密,或有所用力,伏邪与汗并出,此邪藏于肾,自内而达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其气复入,入则阳虚,阳虚生外寒矣。其症先热后寒,或汗多,或汗少,口渴喜凉。脉象阳浮而阴弱...
...,自谓知医。一遇危症,大海茫茫,阴阳莫晓,虚实莫辩,吉凶莫分。一味见头治头,见脚治脚。幸而获效,自夸高手。若不获效,延绵岁月。平日见识用尽,方法使完,则又藉口曰:病入膏肓,药所难疗。殊不知其艺之有未精也。更有一等病家,略看过几本医书,记得几...
...非小寒之末。无所于授。大寒之初。无所于承。隔越一气。不相接续。而截自大寒。为次年初气之首也。此造化之妙。内经秘而不发。启玄子阙而不言。近代杨子建 而推而得之。夫医家运气之说。惟阴阳大论七篇具存。而启玄子取以补内经。医流之究竟及此者盖鲜。邓焱...
...著录医书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著录医书共有四个门类,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即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房中八家,一百八十六卷;神仙十家,二百又卷。 详本志“叙论”云:“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