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法的研究_《中国医学通史》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术】

...、沉的初步研究表明,动脉管壁的搏动幅度的加大,是出现浮的主要因素。如当管壁振幅较大时,取法压力比较小,此时指感搏动明显,位就显得表浅但脉象的浮沉和此压力大小并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三)舌诊“文革”期间,舌诊研究与其他各项科研工作一样,...

http://qihuangzhishu.com/1029/446.htm

医家对太素的态度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由于太素是扛湖术士占卜术,所以绝大多数医家对它采取不理采的态度,但又因为它对人的体质性格等都有所论述,在某些方面对诊法亦有值得参考借鉴之处。 由于太素是扛湖术士占卜术,所以绝大多数医家对它采取不理采的态度,但又因为它对人的体质性格...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19.html

七诊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诊法术语。①指脉象言。《素问·三部九候论》:“察九候,独陷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一候之中见七之一者,均为病。②切脉七法。见《脉经》。即静心以存神;忘外以涤...

http://qihuangzhishu.com/192/1997.htm

要精微论篇_《冯氏锦囊秘录》_中医医论书籍_【岐黄术】

...《要精微论》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末动,阳气末散,饮食未迸,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营卫气,昼则行阳,夜则行阴,至平旦皆会于寸口,故诊脉以平旦为常。阴气正平而未动,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虚实易明,经脉未盛,...

http://qihuangzhishu.com/342/24.htm

“一体堂宅仁医会”--我国最早的医学协会_医药最_【中医宝典】

...立成宅仁会”。可见该医学协会是由客居顺天府的医家们组成的。据载该会成员46人。如有徐春甫、汪宦 (著有《医学质疑》、《统属诊法》)、巴应奎(撰《伤寒明理补论》)、支秉中(撰《痘疹玄机》等书)等,都是当时的名医。 “宅仁学会”创立的宗旨,...

http://zhongyibaodian.com/yiyaozhizui/a11213.html

三部九侯_四诊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侯胃气配足阳明胃经动脉(沖阳);下--足少阴肾经动脉(太谿),候肾。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称为“独取寸口”。寸口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侯,共为九候。此外,张仲景《伤寒论》原序...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sanbujiuhou-1343.html

要精微论篇_《黄帝内经·素问》_中医经论书籍_【岐黄术】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分。夫者血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

http://qihuangzhishu.com/100/20.htm

诊总论_《古今名医汇粹》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罗东逸曰∶经云∶微妙在,不可不察。古今察精。莫过《内经》。《内经》诊法甚详,法甚约。自叔和《脉经》兴,而脉象繁,为二十四,撰出七表八里九道名,以为诊病莫尽于此。不知名象愈繁,诊道莫准,将求精而愈失。盖由不知为胃气本源,其...

http://qihuangzhishu.com/631/32.htm

指目_四诊_中医名词术语大全_【中医宝典】

...是一种利用指尖切脉的方法。清·叶霖《说》:「医者食指、中指、无名指爪甲不可留,必用指端稜起如线者,名曰“指目”,以按脉脊,不啻睛视物,妍媸立判」“指目”诊法通常是医者用一般切脉法不够满意时采用,利用触觉最灵敏的指尖切脉以进一步求得...

http://zhongyibaodian.com/TCM-Noun/zhimu-1440.html

提纲论_《诀汇辨》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经曰∶“调其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盖谓六者足以定诸脉之纲领也。又曰∶“小大滑涩浮沉。”《难经》则曰∶“浮沉长短滑涩。”仲景曰∶“弦紧浮沉滑涩,此六者名为残贼,能为诸脉作病。”滑伯仁曰∶“提纲要,不出浮沉迟数滑涩六脉。夫所谓不...

http://zhongyibaodian.com/maijuehuibian/690-7-3.html

共找到451,61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