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诗人王令的《送春》 原文如下: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的七言诗,表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写景为主,后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
...出自:唐朝诗人殷尧藩的《端午日》 原文如下: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赏析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
...,何况隔两乡? 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赏析 永明十一年秋,谢脁从荆州随王府被召回下都建业时,写了这首诗。诗歌写沿途所见之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西府同僚和随王的留恋之情,同时透露出对奉召...
...黄河直北千余里,冤气苍茫成黑云。 其四 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 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赏析 边塞诗大多以词情慷慨、奇丽的边塞风光、豪情报国的忠贞或深沉的乡愁为特点。常建的这《塞下曲四首》却独辟蹊径。这里选择其中的第一首诗...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回忆往日情绪时所作,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诗人通过对秋虫、秋霜、孤灯等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感情。表现出相思的痛苦。“美人如花隔云端”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中含有托兴意味。我国古代经常用“美人”比喻所追求的理想。“长安”这个...
...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九日登高》 原文如下: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赏析 这首诗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时。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
...出自:晚唐诗人温庭筠的《清明日》 原文如下: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赏析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它带有节日的氛围。清明扫墓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在清明前七天...
...出自:汉代诗人佚名的《别诗》 原文如下: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 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 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 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 临河濯长缨,...
...出自:清代诗人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 原文如下: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赏析 空空道人把《石头记》从头到尾抄诗录下来后,并将《石头记》改为了《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
...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原文如下: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赏析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