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豆蔻 《证类本草》豆蔻 《千金翼方》豆蔻 《中国药典》豆蔻 《中药大辞典》豆蔻 ▼ 相关中药 ▲ 返回目录《本草纲目》豆蔻 「释名」草豆蔻、漏蔻、草果。「气味」(仁)辛、涩、温、无毒。「主治」1、心腹胀满,气短...
...中药 ▲ 返回目录《中药大辞典》:苋实 【出处】《本经》 【拼音名】Xiàn Shí 【别名】苋子(《饮膳正要》),苋菜子(《得配本草》)。 【来源】为苋科植物苋的种子。9~11月采。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苋"条。 【性味】甘,寒。①《本...
...榧子又名榧实、玉山果,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种子。其性平,味甘,具有杀虫、消积、润燥的功效,用于治疗虫积腹痛、小儿疳积、燥咳、便秘、痔疮等症。 《本草衍义》亦载:“榧实,大如橄榄,壳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黄白色,嚼久,渐甘美。”...
...味辛,微温,有毒。主心腹症瘕,伏坚积聚,寒热,女子崩中,下血五色,小腹阴中相引痛,疮疥死肌,五邪涕泣时惊,腰中重痛,小儿气癃 溃。肉 主少气吸吸,足不立地。生南海池泽。取无时。(蜀漆为之使,畏狗胆、芫花、甘遂。)陶隐居云∶ ,即今鼍甲也,...
...精准效验,当时就是一位极受人爱戴的名医。唐氏对医药的最大贡献是:他完成了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药学专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这是一本北宋药物学集大成之著,全书31卷60余万言。在此书以前,北宋政府已先后编修了《开宝本草》、...
...微寒。主面目、通身漆疮。陶隐居云∶处处有之。伧(士茎切)人取茎生食之。五月五日采,曝干。烧作灰以疗金疮,甚验。唐本注今人以为漏芦,非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图经有云∶子若猫蓟。茎圆无刺。五月采苗,堪生啖,所在下湿地有之。药性论云∶苦 草亦可...
...紫珠、紫珠草(洗净,晒干,切碎用)【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五钱,煎服。研粉吞服,每次1~2克。外用适量。【方剂举例】11号止血粉(《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紫珠草、茜草、白芨。治各种出血。 目录 《证类本草》紫珠 《中药学》...
...易掘取,或安竹弓射之,用以饲鹰。陶不合更引∶今诸山林中,大如水牛,形似猪,灰赤色者也。设使是鼠,则孰能见其溺精成鼠也。陶如此轻信,但真醇之士,不以无稽之言为妄矣。今《经》云∶在土中行。则鼢鼠无疑。 引用:《证类本草》鼹(音偃)鼠 下载:《...
...(楝实_(图))味苦,寒,有小毒。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根 微寒。疗蛔虫,利大肠。生荆山山谷。陶隐居云∶处处有。俗人五月五日皆取叶佩之,云辟恶。其根以苦酒摩涂疥,甚良。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虫。唐本注云∶此有两种∶有...
...五代后蜀皇帝。初名仁赞,字保元,孟知祥第三子。邢州龙岗(今河北邢台)人。好方药,母有病,屡更太医不效,自制方饵进之,遂愈。群臣有疾,亲召诊视,医官钦服。曾令翰林学士韩保升等取《新修本草》并《图经》参校删定,稍增注释,成《蜀本草》(即《重广...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