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之最古者《内经》,则医之祖乃岐黄也。然《本草》起于神农,则又在黄帝这前矣。可知医之起,起于药也。至黄帝则讲夫经络脏腑之原,内伤外感之异,与夫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神明夫用药之理。医学从此大备。然其书讲人身脏腑之形,七情六淫之感,与...
...琼兄内伤饮食,外感风邪,洒淅恶寒发热,烦躁不宁。已经表汗泻吐之后,小水短赤,口渴腹中疼,夜不能睡,耳聋气塞,神魂不安,懊 不已。予脉之,两寸滑大,左关弦,右关滑,两尺皆弦皆七至。据此乃少阳阳明两经合病。仲景云∶渴而小便不利者,当利其小便。...
...却非脱症。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汗大出,便为气脱之症矣。更有邪盛正虚,不能一战而解,停一二日再战汗而愈者,不可不知。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症变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
...久病入络等观点,对祖国医学内伤杂病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他的奇经辨证理论是有经络依据的,本文就他的这一理论从经脉循行、病候和功能上加以论证。 奇经八脉的渊源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任、冲、带、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脉。奇经八脉学说...
...此篇与下编《刺齐论》,全元起本原为一篇,王冰分而为二。统论刺法之浅深,戒以过深致害,针家不可不知。黄帝问曰∶愿闻刺要。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
...方剂学的成就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贡献之一。汉代是方剂学大发展的时期,《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有经方11家,274卷,但魏晋以后已亡佚。东汉末年成书的《伤寒杂病论》,必然对秦汉以来医家遗方及同时各家的方剂进行了广泛择取。它以六经辨证和...
...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
...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
...四物汤加香附、侧柏叶。挟瘀血,加桃仁、红花,或复元通气散痰壅则气逆,顺气导痰汤、苏子降气汤,甚者,稀涎散,微微吐之。治分痰积少与多,降火清心尤妙诀。不问内伤外感,久皆郁热滞为痰积,况七情之火,无日不起,五味之偏,无日不积,此丹溪、河间力主为...
...治外感,必知邪气之变态;治内伤,必知脏腑之情性。治六淫之病,如逐外寇,攻其客,毋伤及其主,主弱则客不退矣;治七情之病,如抚乱民,暴其罪,必兼矜其情,情失则乱不正矣。营道者,知其雄,守其雌;制方者,知其奇,守其正。攻除陈积之药,可峻而不可 ...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