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华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伤寒琐言序 明理续论序 刻陶节《伤寒六书》序 伤寒琐言卷之一 辩张仲景伤寒论 治伤寒用药大略 伤寒言证不言病 厥分寒热辩 伤寒用浮中沉三脉法 浮 中 沉 伤寒传足不传手经辩 结胸解 ...
...伤寒传足不传手,所以寒湿之气发于足,则类伤寒。其证头疼身热,肢节痛,大便秘,或呕,但初病时起于脚膝屈弱,不能移动为异耳。感于寒,所患必冷,越婢、小续命汤入生姜汁最妙。感于暑,所患是热,小续命去附子,减桂一半。脚肿,木瓜散、槟榔散。大便秘,...
...有阴证杂阳.有阴阳错杂非细心体认.恶能窥其万一.今人辄畏仲景书难读.而从事于后世之方书.是犹涉海问津.从仲景伤寒入手.始觉甚难.久之则其易焉者至矣从后世方书入手.始觉甚易.久之则其难焉者至矣.总之凡病不外此六经.能解仲景六经辨证之法.可以识...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本病分布我国各地常年散发以夏秋季最多发病以儿童青壮年较多 本病的病原是伤寒属沙门菌属D族(组)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周有...
...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大青龙乃中风之方,白虎乃伤寒之方,表病不同,而里证则同。伤寒卫郁之病,而卫气化于胃土,胃阳不足,则传脾脏而病寒湿者,较多于中风,而内热渴燥者颇稀,中风营郁之病,而营血化于脾土,脾阴不足,则传胃腑而病...
...定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的是广义伤寒。 《伤寒论》一书,使中医学理法方药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无论对外感热病和其他...
...关元着艾,可灸二三百壮,仍用温和补气之药通其内外,以复阳气。若俱不效,死证也。凡伤寒,阴证难看。凡看伤寒,惟阴证最难识。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如身不发热,手足厥冷,好静沉默,不渴,泄利腹痛,脉沉细,人共知为阴证矣。至于发热面...
...伤寒温病,各不同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阳强不能密,阴气令绝,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金匮真言论: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冬伤于寒,即冬不藏精之变文也。阳生于春而长于夏,收于秋而藏于...
...李子建伤寒十劝不可不知。医家病家知此十劝,则不致误,所益非轻,况伤寒之病,与杂证不同,投药一差,生死立判。· 伤寒头痛及身热,便是阳证,不可服热药。伤寒病传三阳三阴共六经,内太阴病头不疼身不热,少阴病有反发热而无头疼,厥阴病有头疼而无发热...
...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守不服药之戒。身热已退。十余日外。忽然昏沉。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举家忙乱。亟请余至。一医已合就姜桂之药矣。余适见而骇之。姑俟诊毕。再三辟其差谬。主家自疑阴证。言之不入。又不可以理服。只得与医者约曰。此一病。药入口中。...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