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壮的人,得了温病,热盛脉实,一经清解,便无馀事。然体壮之人,得温病者少,体壮则中气足,荣卫平,收敛常旺,疏泄不至偏胜,相火不至外泄,故少得温病。即得温病,安卧片刻,中气旋转,荣卫复和,自然汗解,不成病也。惟体虚的人,中气不足,疏泄易于偏...
...□ 韦大文 河南中医学院 《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乃清代医家杨栗山先生所著。该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以及方药进行了详细剖解,条分缕析,解释确当。杨栗山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遵师而不泥古,敢于立新,创立了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治温病十五方...
...冲脉上冲之现象也;其右脉洪滑,为温热已入阳明胃腑,其洪滑而长,亦冲气上冲之现象也。因冲脉虽居于上,而与阳明厥阴皆有连带之关系也。欲治此证,当重用白虎汤以清阳明之热,而以泻肝降冲理痰之品辅之。 【处方】 生石膏(三两捣细)生赭石(一两轧细)生...
...历史气候和地域特点对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产生的背景作一探讨。 从春秋到西汉时期,我国中原地区气候一直温暖,到了东汉末年,气候却急剧变冷,一年中寒冷时期超过半年。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祯考察后得出当时“有几次冬季严寒,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
...民国十有五年秋,忠客芝城军次,得识湘乡王松如先生,气宇轩昂,片言雅合。时先生长宁乡盐政,兼任八军二十五团少校军需,及同级军医。先生综核计划,条理井然。全部官兵,与地方民众,患病请诊,户为之穿,应接从容,曾不少息,且多奏奇效,咸奉之若神明。...
...【病人基本资料】 武清县孙××,年三十三岁,于孟秋时得温病。 【病因】 未病之前,心中常觉发热,继因饭后有汗,未暇休息,陡有急事冒风出门,致得温病。 【证候】 表里俱觉壮热,嗜饮凉水、食凉物,舌苔白浓,中心已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脉象...
...温病。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必有温病者,皆由其冬时触冒之所致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其冬复有非节之暖,名为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也。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曰∶病名阴阳交,...
...伤寒非汗不解,最喜发汗;伤风亦非汗不解,最忌发汗,只宜解肌。此麻、桂之异其治,即异其法也。温病亦喜汗解,最忌发汗,只许辛凉解肌,辛温又不可用,妙在导邪外出。俾营卫气血调和,自然得汗,不必强责其汗也。若暑温湿温,则又不然。暑非汗不解,可用...
...大疫,市医多以伤寒之法疗治失效。瑭以温病之法治疗,竟获全活达数十人,自是声名大震。后又总结其经验,复习古代医经及温病诸家包括叶天士之学着成《温病条辨》一书。书中提出分辨阴阳,别水火之理论,以三焦进行温病辨证,上焦心包络与肺,中焦脾胃,下焦...
...病、下焦病,都可以进一步划分出很多证候类型,再进一步进行治疗。 由此可见,伤寒与温病学派,都是“病之下再进一步分病”,然后再分证,按证立法,据法选方,按方遣药。 证是最基层的诊治单位 《伤寒论》、《温病学》所收载的方药虽然很多,都是治证的,...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