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兼之以望闻问.而欲的知其为何病.吾谓戛戛乎其难矣.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后.则是望闻问之间.已得其病情矣.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也.若病与脉应.则吉而易医.脉与病反.则凶而难治.以脉参病.意盖如此.曷尝以诊脉知病为贵哉.夫脉经一书.拳拳...
...附,病在阳而仍宜治其阴。治者不窥原本,五失也”。故知医误、药害也是导致虚损的主要因素。吴师朗·《不居集》:“虚损非尽因外感而起者,然外感亦有虚损者……思患预防者,为先之已有其机也,虚者损之机也。频感外邪,消耗气血,是外损之机也”;“外损一证...
...李时珍感其时代的中医脉学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43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该书语言简明,论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脉象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
...干城之将,乌可与智者道哉。姑以浮脉言之,《脉经》云,浮为风,为虚,为气,为呕,为厥,为痞,为胀,为满不食,为热,为内结等类,所主不下数十余病,假使诊得浮脉,彼将断其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闻问,而欲的知其为何病,吾为戛戛乎其难矣。古人以切居望闻问...
...四十》。自“帝曰:诊得心脉而急”至“病之变化,不可胜数”,见《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自“黄帝曰;有病厥者”至“故肾为腰痛。黄帝曰:善。”见《素问·病能论篇第四十六》。自“厥阴有余病阴痹”至末,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黄帝问...
...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的根本原因不同,中医认为,除了外邪,正气虚弱是本病发生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方面,即在正虚的基础上再感受外邪而发病。正气虚弱或由禀赋不足,或因过于劳累,耗伤正气所致。《黄帝内经》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宋金时期,舌诊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医家的重视,如朱肱在《活人书》中说:“背恶寒有两证,三阳合病背恶寒者,口中不仁,口燥舌千也。少阴病背恶寒者,口中和也,以此别之。”前者属热证,后者属寒证,是以口干舌燥之有无来分辨热证和寒证。 钱乙在《小儿药证...
...国内文献认为众多心脑血管病主要辨证分型有痰火扰心、饮阻心阳、心血瘀阻、心阳虚弱、心阴虚弱、脑脉受损、脑髓空虚等。然而这些病机的共同特点都与气血失衡变化有关。 心脑生理与气血的关系 人体各种生理活动与新陈代谢均与气血温煦和濡养有关,故《内经》...
...主疏泄,以调节循环血量;肾藏精,精化血等等。可见脉象的形成与各脏均有密切关系,因而脉诊的临床意义在于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推断病情轻重及其预后情况。 (二)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脉诊常用“寸口诊法”。部位在手腕部的寸口,此处...
...籍中,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及《丹溪心法·六郁》为依据,就郁证的机因,提出由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所致从而说明郁之为病不是单一由情志而起,外之六淫亦可又为郁,由此对郁认识又带来新的飞跃。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