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齐大灾。秋七月。冬,齐人伐戎。 【传】二十年春,郑伯和王室,不克。执燕仲父。夏,郑伯遂以王归,王处于栎。秋,王及郑伯入于邬。遂入成周,取其宝器而还。 冬,王子颓享五大夫,乐及遍舞。郑伯闻之,见虢叔,...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药味不同,则作用不同,现分述如下: 1.辛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如解表药、理气药、活血药,大多具有辛味,故辛味药多用于治疗表证、气滞及血瘀等病证。 2,甘 “能补、能和、...
...作者:李东垣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71年—1368年 序 卷一\总赋 寒性 热性 温性 平性 用药发明 标本论 用药法 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 五脏所欲 五脏所苦 五气凑五脏例 五行五色五味走五脏主禁例 手足三阳表里引经主治例 诸药泻...
...摘要:五脏五味补泻理论最早源于《内经》,是正确阐释中药归经理论的源头之一,对指导临床灵活遣药制方有着深远的意义。金元时期医家张元素探究《内经》,曾对其有所研究。本文试从张元素的学术角度去阐发此理论,望能从中总结临床用药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
...〔害〕酸咸为多,能敛肺气。气为卫。若邪风在表,痧疹初发,一切停饮,肺家有实热者,皆当禁服之。恐闭其邪气,多致劳嗽虚热,盖收补之骤也。〔利〕性温,五味具备,酸咸为多。收肺而疗咳定喘,补肾而壮水涩精,酸收而心守其液,故为补心猛将。肝肾同源,又...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五味半升 甘草三两,炙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即辛、甘、酸、苦、鹹五种。另有淡味,因为它的味道不显者,所以仍称为五味,但实际是六味。味不同,作用也不同。辛味能散能行,如荆芥散风寒,砂仁行气,川芎活血。甘味能补能缓,如黄耆补气,阿胶补血,甘草能缓解挛急。酸味能收能涩,如山茱萸收敛虚汗,...
...黄帝问于少俞曰:五味人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侯;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摔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说心。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①是:押乙经)、位素)作"足阳...
...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咸从水化,水能克火,故病在心之脉与色也。五味篇曰∶心病禁咸。泣,涩同。)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苦从火化,火能克金,故病在肺之皮毛也。五味篇曰∶肺病禁苦。)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辛从金化,金能克木,故病在肝之筋...
...天地既判,生万物者惟五气耳!五气定位则五味生,五味生则千变万化,不可穷已。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软;热气软,故其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