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确保生物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科技攻关组也派出督查小组,对从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的生物安全工作进行了实地督查。 此次由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主办的P3实验室人员培训班,是我国首次为P3实验室工作人员主办的专门培训。...
...、肠上皮化生和核质。病毒性肝炎引起胃粘膜损害机理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据刘化民等对19例肝炎患者的胃液分析发现,总酸度升高的4例,游离酸升高的11例,这些均可诱发胃粘膜损害。②肝炎病毒和病毒释放出的毒素物质可直接损害胃粘膜...
...荚膜和侧鞭毛。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验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查新证实,该菌株在国内外尚属首次发现,也是我国首次从败血症患者血液中分离出非o1群霍乱弧菌。 实验证明,o13型霍乱弧菌的厚荚膜是引起败血症的主要致病性,小鼠试验该菌株...
...毫克的枸杞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可达52%;当枸杞多糖为2毫克时,抑制率则高达88%。 近年来,对多糖特别是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研究,已成为医药界的重要课题。专家评价指出,田丽梅博士首次发现枸杞中的活性成分枸杞多糖确有较强的α-...
...智慧,中国人首先发明了以接种“天花”患者的脓液预防疾病的方法——即人痘接种术。18世纪早期,英国乡村医生詹纳发明了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方法:用牛痘接种术(天花和牛痘是两种不同的病毒,前者可以致人死命,后者只带来轻微的感染;但人接种了牛痘疫苗却可以...
...本报讯(记者罗刚)日前,美国卫生部公布了两年一度的致癌物报告,报告首次将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及某些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等病毒纳入致癌物的范围内。另外,铅及铅化合物、X射线、在烧烤食物中发现的一些物质也均为“首次上榜”。该报告是由美国国立环境卫生...
...基因芯片与常规法的复合率比较相当精确。 赵大为说,基因芯片主要是将许多特定的探针固定在特定的介质上,利用分子之间相互识别的原理,来检测与探针相互作用的分子。通过基因芯片检查,可以发现血液中是否存在白血病病毒,细胞是否存在染色体易位,细胞中有...
...近年来,指纹图谱技术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也引起了我国大型生产企业的广泛关注。近日,中国劲酒指纹图谱研究项目成功通过科技成果鉴定。据悉,该项目是国内首次实现指纹图谱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能够有效鉴别药材的...
...早在1993年前,就有人发现在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之外,还存在一些新型肝炎病毒,当时暂定名为“非甲、乙、丙、丁、戊型肝炎(HNA-E)病毒”。根据序列不同分别称为GBV-A和GBV-B。不久又从HNA-E病人血清中分离到另一个新的...
...1928年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命名。龙山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分布在山东境内,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在豫西、豫北、豫东等地区,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