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中成药止泻要对证_中成药资讯_【中医宝典】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此,治腹泻时,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选用中成药。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腹泻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多因受到暑、湿、寒、热邪侵袭,...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chengyao/a7960.html

中医防治春夏感冒_春季养生_【中医宝典】

...中医把感冒归为外感(外邪)疾病,按临床证候表现,感冒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时行(疫)感冒和暑湿感冒四类。只有根据辨证施治的理论,认真加以区别,然后选用相应的药物,才能药到病除。 春夏交,也是感冒高发季。感冒是最常见的一种病。感冒后最早...

http://zhongyibaodian.com/yangsheng-2/a4206.html

胃病中医辨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_《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_中医杂集书籍_【岐黄术】

...70.557.764.125.053.615.423.141.33 讨论3.1 中医发病学的基本原理除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外,还十分重视邪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正如《儒门事亲》所说:“夫病一物,非人身素有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

http://qihuangzhishu.com/962/217.htm

妊娠经来_《医学纲目》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术】

...□〔《脉》〕妇人经月下,但为微少,师脉之,反言有躯,其后审然,其脉何类?何以别?师曰∶寸口脉阴阳俱平,荣卫调和,按滑,浮则轻,阳明少阴各如经法,身反洒淅,不欲食饮,头痛心乱,呕哕欲吐,呼则微数,吸则不惊,阳多气溢,阴滑气盛,滑则多实...

http://qihuangzhishu.com/335/624.htm

三国两晋南北朝医学理论研究与文献整理_《中国医学通史》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脉学知识,并有许多创造发明,是中医脉学诊断学的奠基作。除此之外,《梁七录》、《隋书·经籍志》等尚著录十余种脉学著作虽已亡佚,但亦可窥见当时脉学研究的兴盛状况。王叔和《脉经》对脉学的总结王叔和所撰《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guoyixuetongshi/1029-11-3.html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_《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情况下,动员患者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考虑安装起搏器后,对今后劳动不方便,故不同意安装,前来门诊要求中医治疗。【初诊】当时表现,阵阵心慌,胸闷憋气,心烦,夜寐多梦。舌红体瘦,脉象沉迟,按弦细且滑。检查:血压120/80毫米汞柱,心率46...

http://zhongyibaodian.com/zhaoshaoqinyian/1249-42-1.html

舌诊与脉诊结合的临床意义_诊断基础_【中医宝典】

...在客观上存在着统一的规律,两者互相支持,互为佐证,相辅相成。 各种脉象与舌象都各自有自己的主证,一种病脉的出现,遂出现相应的舌象,反之,舌象的变化,也随之带来了脉象的变化,也就是所谓脉象与舌象的统一规律,这种规律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

http://zhongyibaodian.com/zhenduan/a11306.html

“关脉如豆”说癌症_《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术】

...中医临证,贵在四诊合参、而历代名家,于四诊之中,无不倚重脉诊。《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对于辨证求因,脉作用至关重要。四言脉决云:“脉乃血派,气血先。”是谓脉为人体生理病理信息反应及预兆。余临证三十年间,辨疑似,别真伪,深...

http://qihuangzhishu.com/1044/69.htm

肾实证源流考_【中医宝典】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本,藏真阴而寓元阳,大凡肾病多为阳损阴耗候,故肾虚证在临床极其常见,其研究亦较深入和广泛;而同为肾病之一的实证远远未能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展,对于肾实证的客观存在性,一直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乃至六版中医教材也只论...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24.html

切脉_《医学见能》_中医诊治书籍_【岐黄术】

...脏腑气血病也。)(又按∶中医论生理,主重脏腑经络,论诊断,主重望闻问切,以现代科学视,目多缺陷。但中医辨症用药,全赖于此,越此范畴,便无头绪,故唐氏此书,本为不知医者说法,而首先提出,殆有深意。)...

http://qihuangzhishu.com/824/12.htm

共找到544,45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