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之一。大多由三阳病传变而来,一般特点是没有发热。太阴病常见腹满、呕吐、泄泻、口不渴、食不下、脉缓弱等症状,与阳明病同为里证,但性质相反。阳明属实热,太阴属虚寒;阳明病是胃肠燥热,太阴病是脾胃寒湿。 ...
...脉学名。指脉浮滑而长,有时又带一沉象。为阴阳相兼的一种脉象。《难经·四难》:“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合邪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结合侵犯人体。 【合邪】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结合侵犯人体,或从病症表现出其病因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如湿温、燥热,风寒湿等。...
...特色。前面讲伤寒和杂病概念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世间上的疾病,如果从发热与非发热这个角度去划分,则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伤寒,一类就是杂病。那么,现在我们从开合的角度讲,世间的疾病也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开的问题,一个是合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三阴三阳,推之可万,故为离也。唯一阴一阳,故为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古者圣人欲法天、地、人三才形象,处于明堂,南面而立,以取法焉也。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圣人中身以上,阳明为表在前,故曰广明。太阴为里在后,故广明下...
...直中之邪,则口鼻气冷也。以此为别。下利问曰∶自下利,何以是太阴证?答曰∶下利出于肠胃,热传脾脏,熏灼肠胃,故有下利又问曰∶三阳合病,以及少阳阳明合病,俱有下利,何也?答曰∶三阳合病有下利者,外合三阳之经,内合阳明之腑也。少阳阳明合病,自下...
...伤寒中风,病于秋冬之际,原无内热。表邪不解,阳盛则传阳明之腑,阴盛则传太阴之脏。阴阳平和,则不入脏腑,始终在经,六日经尽,则汗解矣。温病内热素积,断无但在经络,不传胃腑之理。缘其经热郁隆,外泄无路,而胃腑积热,自当感应而发。但胃热大作,必...
...蔡中林文学内人,发热口渴,舌上燥裂,小腹痛,呕吐,药食不能入者七日,诸医之技殚矣,皆视为膈食而不可为。吴我峰翁固邀予诊,右寸脉绝不应指,关沉滑有力,左手弦数。予曰∶此阳明少阳合病,邪热壅于上焦然也,非膈食,法当解散,数剂可愈,无恐。以软...
...病证名。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的合称。见《医垒元戎·三阳头痛》。太阳头痛,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阳明头痛,上连目珠,痛在额前;少阳头痛,上至两角,痛在头角。治疗当于疏邪治痛方中加引经药,太阳头痛加羌活,阳明头痛加白芷,少阳头痛...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