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瘕、浑身肿、单腹胀,行间穴(针三分留十呼,灸三壮。)─水蛊胸胁胀满,太 穴(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以上诸病穴法,治之各有奇效。若已有孕者,切忌不可针灸,至嘱至嘱。(《针灸经》并《广嗣全书》)...
...须勾医人,验针灸处是与不是穴道。虽无意致杀,亦须说显是针灸杀,亦可科医“不应为”罪。...
...少而疗效高。 2 讨论 众所周知,针灸源于中国,之所以被世界所瞩目,是因为他有独特的经络理论,独特的针法手法,独特的治病效果。 历代针灸家都强调针灸治病,术者要守神,患者须气至。《标幽赋》曰:“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古人也很重视针刺的...
...撰成《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针灸要旨,内容丰富而详实,而且通篇歌图并茂,非常便于学习,自乾隆十四年后(1749年)被定为清太医院学生必读内容。太医院13科中,清代初年,沿明制,针灸为其中之一。嘉庆二年(1797年)太医院...
...针灸著作。十卷。一名《针灸大全》。明·杨继洲撰,靳贤校正。刊于1601年。杨氏在早年撰写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已佚)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汇集了明以前历代针灸文献编纂整理而成此书。卷一,摘录了《内经》、《难经》等书的针灸理论;卷二-三为针灸...
...针灸著作。十卷。一名《针灸大全》。明·杨继洲撰,靳贤校正。刊于1601年。杨氏在早年撰写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已佚)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汇集了明以前历代针灸文献编纂整理而成此书。卷一,摘录了《内经》、《难经》等书的针灸理论;卷二-三为针灸...
...文、周、孔之书存,故卜之道尊;神农、黄帝之书亡,故医之道卑。然其书虽亡,而绪余之出于先秦者,殆亦有之。若今《本草》、《素问》、《难经》、《脉经》,此四书者,其察草木鸟兽金石之性,论阴阳风寒暑湿之宜,标其穴以施针KT ,诊其脉以究表里,测诸...
...十五络脉者,十二经之别络而相通焉者也。其余三络,为任督二脉之络,脾之大络,总统阴阳诸络,灌溉于脏腑者也。《难经》谓三络为阳蹻、阴蹻二络,常考之无穴可指。且二蹻亦非十四经之正也。《针灸节要》以为任络曰尾翳,督络曰长强,诚得《十四经发挥》之...
...国家标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仁宗认为光有医书不够,还应该有实验道具,于是下令医官院“创铸铜人为式”。1027年,两尊针灸铜人铸成了。针灸铜人铸成时正值宋天圣五年,所以这两尊铜人又被称为宋天圣针灸铜人。天圣针灸铜人铸成后,被北宋朝廷...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