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_老子道德经校释

...之人所由少与!谦之案十有三之说,自韩非子、河上公、碧虚子、叶梦得以四肢九窍为十三,已涉附会。乃又有以十恶三业为十三者,如杜广成;以五行生死之数为十三者,如范应元。其皆穿凿不足信。苏辙谓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老子之言其九,不言其一,...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66.html

第六十五_老子道德经校释

...同此石。 「音韵」此江氏韵读国、贼、国、福、式、式、德韵(之部,贼,徂力反),远、反韵(元部)。邓廷桢贼、福、式、德韵,远、反韵。奚侗贼、福、式、式、德韵,远、反、顺韵。江永古韵标准入声第六部“福”,笔力切。旁证引老子。顾炎武...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81.html

第六十三_老子道德经校释

...” 又案刘向新序杂事四引“报怨以德”句。论语宪问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曰“以德报怨,其出于老子。” ○难于易,为大于细。 严可均曰各本“于”下皆有“其”字。 罗振玉曰...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79.html

第八十一_老子道德经校释

...言”字皆当作“者”,与下文一律者也。今按王注云“实在质也,本在朴也。”但释“信”与“美”之义,而不及“言”,以其所见本亦作“者”也。 谦之案俞、陶之说非也。文心雕龙情采篇曰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是刘勰所见老子本作“言”字。...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97.html

老子新说_道家_【文学360】

...周景王时,曾任建设大臣“司空”、主笔周朝变法纲领;死于周敬王时,曾适楚、离周去秦问祖归宗。 老子生于公元前570年左右,约比孔子大二十岁,是老师。老聃是王族,左传·定公四年“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331.html

老子·道经·第十九评析

...。由此可风,老子反对统治阶级文化,否认它对人民意义,并提出一种乌托邦思想——使人民同这种文化隔绝。”(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老子政治主张虽不可取,但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恢复人自然本性观点,并非是没有意义。 ...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11.html

老子简介_道家_【文学360】

...老子真实姓名李耳,字伯阳,有人又称老聃。是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精华是朴素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

http://wenxue360.com/archives/5323.html

第十三_老子道德经校释

...寇才质诸本并如景福,亦作二句。陈云“河上本作‘宠为上,辱为下’,于经义完全,理无迂阔。知古河上本原不阙上句。”按“宠辱”,谓宠辱之见也;“为上”“为下”,犹第六十一“以其静为下”,“大者宜为下”,诸言为下之见也。盖谓以为上为宠,以为下为...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29.html

老子·德经·第五十一评析

...在前面某些章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老子关于“道”和“德”二者之间关系,也了解到“道”、“德”与万事万物之间关系。这一同样论述是“道”以“无为”方式生养了万物学说,有学者认为,“老子提出‘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见解,说明万物是在...

http://wenxue360.com/guji-shangxi/843.html

第七十三_老子道德经校释

...论衡初禀篇曰“人徒不召而至,瑞物不招而来,黯然谐合,自然道也。”即本老子,但“坦然”作“黯然”。此字景龙碑未刻,敦、遂本作“不言”,“不言”亦即“黯然”也。傅、范本作“默然”,与“黯然”形义相近,必有一是,当从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http://wenxue360.com/sikuquanshu/12589.html

共找到1,102,994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