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关于药物的文字记载。到了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中国第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诞生。本书载药365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南北朝时期,雷[学教]着《炮炙论》叙述各种药物通过适宜的炮炙,...
...神农本草经》八种(梁陶弘景注) 《名医别录》五种(梁陶弘景注) 《唐本草》二种(唐苏恭) 《本草拾遗》一十种本草》一种(蜀韩保升) 《开宝本草》二种(宋马志) 《嘉 本草》八种经本草》一种(宋苏颂) 《本草蒙筌》一种(明陈嘉谟)《本草纲目》六种(...
...古今《论语》注释书籍研究 《论语》自汉代以来,便有不少人注解它。《论语》和《孝经》是汉朝初学者必读书,一定要先读这两部书,才进而学习“五经”,“五经”就是今天的《诗经》、《尚书》(除去伪古文)、《易经》、《礼记》和《春秋》。 看来,《论语...
... ▲ 返回目录《本草纲目》蘖木 「释名」蘖。根名檀(俗作黄柏)。「气味」苦、寒、无毒。「主治」1、男女诸虚(如小便淋漓,遗精白浊等症)。用黄蘖(去皮,切细)二斤、熟糯米一升,在童便中九浸九晒,再蒸过晒干,研为末,加酒煮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坎上 乾下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谓九五也。“乾”之欲进,凡为“坎”者皆不乐也,是故四与之抗,伤而后避;上六知不可抗,...
...治妇人血海虚寒不育。生山药(八钱) 当归身(四钱) 乌附子(二钱) 肉桂(二钱,去粗皮后入) 补骨脂(三钱,炒捣)小茴香(二钱,炒) 核桃仁(二钱) 紫石英(八钱, 研) 真鹿角胶(二钱,另炖,同服,若恐其伪可代以鹿角霜三钱)人之血海,其...
...《神农本草经》伏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御览》作疝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一名茯菟,(《御览》作茯神,案元本云:其有抱根者,名茯神,作黑字)生山谷。《吴普》曰:茯苓通神,...
...本草著作。一名《开宝详定本草》。二十卷,目一卷。公元973年(开宝6年)由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等9人,取《唐本草》、《蜀本草》等详较,并参以《本草拾遗》等书,重新整理补充修订而成。较《新修本草》增药物计133种,马志为之...
...本草著作。一名《开宝详定本草》。二十卷,目一卷。公元973年(开宝6年)由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等9人,取《唐本草》、《蜀本草》等详较,并参以《本草拾遗》等书,重新整理补充修订而成。较《新修本草》增药物计133种,马志为之...
...本草著作。一名《开宝详定本草》。二十卷,目一卷。公元973年(开宝6年)由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等9人,取《唐本草》、《蜀本草》等详较,并参以《本草拾遗》等书,重新整理补充修订而成。较《新修本草》增药物计133种,马志为之...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