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表示中药新药研发应突出中医特色_中药研究_【中医宝典】

...研究汉代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而对宋代和剂局方研究较少。王永炎认为,宋代是我国历史上药事制度最为健全时期。四物汤、逍遥散等名方就出自其中。因此,应该加强对和剂局方中的经典方剂研究。此外,组分配伍研究是近年来现代...

http://zhongyibaodian.com/zhongyao/b31319.html

余无言注解伤寒论方法_【中医宝典】

...任职,并主持中医研究院编审工作,曾参与九种教材编写与审订。 余氏是近代兼通中西之学者,主张“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善采中西之长,以汇通中西为己任。并宗仲景学说,认为“中国医学之骨干及精髓端在医经。”著有伤寒论新义作序曰:“折衷诸家...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0765.html

陶宏景与神农本草经

...古代中药学发展,继我国现存最早药物学者著--神农本草经之后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本草经集注。它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第一人。 ...

http://wenxue360.com/author-info/2098.html

当前中医研究思路几个转变_【中医宝典】

...,目的是抛砖引玉,引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讨论。 1 从研究“人病”向研究“病人”转变 简言之,中医与西医区别,就在于西医是治“人病”,中医是治“病人”。所以,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尊荣人”、“湿家”、“酒客”、“失精家”、...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0675.html

前言_医理真传在线阅读_【中医宝典】

...亦异,而各尽其圆通之妙,故虽长于治阳虚症,实亦不能以偏概全。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教授在研究伤寒论流派中称其与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等同为近代具有代表性伤寒学家,肯定其在医学史上地位。西南地区名医如云南中医学院院长吴佩衡,成都中医学院...

http://zhongyibaodian.com/yilizhenchuan/1213-8-0.html

伤寒溯源集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由于作者以勤奋认真治学态度,“直溯源流,深穷根柢,推求,辨论阴阳,援古证今,分经辨证”(见自序),对伤寒论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故在注本中有一定影响。现存乾隆间刻本、抄本、日刻本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095.htm

伤寒溯源集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由于作者以勤奋认真治学态度,“直溯源流,深穷根柢,推求,辨论阴阳,援古证今,分经辨证”(见自序),对伤寒论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故在注本中有一定影响。现存乾隆间刻本、抄本、日刻本等。...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410.htm

余注伤寒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四卷,清·柯韵伯撰,余听鸿注。刊于1893年。余氏认为柯氏著述“条理疏畅,议论明晰”,遂将伤寒论抄本予以补缀加注,而成此书。据余氏自称,其补缀阙字与柯氏原文或微有不合之处。现存稿本、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95/1912.htm

余注伤寒论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四卷,清·柯韵伯撰,余听鸿注。刊于1893年。余氏认为柯氏著述“条理疏畅,议论明晰”,遂将伤寒论抄本予以补缀加注,而成此书。据余氏自称,其补缀阙字与柯氏原文或微有不合之处。现存稿本、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96/1862.htm

伤寒论新注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伤寒著作。附针灸治疗法。承淡安注解,朱襄君参订。承氏参考多种伤寒论注本及有关著作,对仲景原文采取提要、注解、小结形式予以详析,并对六经病证补充针灸疗法。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试用中西汇通理论注释经义,有其进步意义,但书中的注解和方论杂有...

http://qihuangzhishu.com/193/2113.htm

共找到1,085,412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6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