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外治法之一。古代以冷水淋浴降温方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

http://qihuangzhishu.com/168/1624.htm

《外治寿世方初编》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方书名。四卷。清·邹存淦撰。刊于1877年。本书仿《理瀹骈文》体例,辑录了临床各科疾病多种外治法治疗方药,共分68门,载方约2200余首。现存清刻本、1936年台湾铅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761.htm

《外治寿世方初编》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方书名。四卷。清·邹存淦撰。刊于1877年。本书仿《理瀹骈文》体例,辑录了临床各科疾病多种外治法治疗方药,共分68门,载方约2200余首。现存清刻本、1936年台湾铅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http://qihuangzhishu.com/196/2206.htm

点眼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治疗学术语。系一种眼科外治法。将药物研成干燥而极细粉末,点于眼内,用以消炎退肿除翳。粉末制作要求药物纯净,研制后先试放于舌上,若溶化而无渣滓方可使用。...

http://qihuangzhishu.com/167/1526.htm

手丫发_《外科心法要诀》_中医外科书籍_【岐黄之术】

...手丫发生手指岐,湿火凝结本于脾,初粟渐豆 热痛,内外治法按疔医。【注】此证生于手丫岐骨缝间,除大指合谷穴,其余指丫生患,即名手丫发。本于脾经湿火凝结而成。初起如粟色红,渐大如豆, 热疼痛。溃后疼痛不止者,俟脓塞脱出,其痛方止。内外治法俱按...

http://qihuangzhishu.com/629/261.htm

罨(yǎn,音掩)法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治疗学术语。系外治法之一。罨,即以水或药汁掩覆局部方法。罨时不断更换,以达到改善局部循环、消炎、止痛和止血等目的。分冷罨和热罨两种,各详该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95/3235.htm

汤熨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治疗学术语。系一种外治法。用热汤装在容器内熨按身体局部治法。与现代之热敷相似。有疏通腠理,改善循环作用。尤对局部病症有效。《素问·玉机真脏论》:“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

http://qihuangzhishu.com/194/544.htm

水火烫伤_【中医宝典】

...水火烫伤 水火烫伤是指因热力(火焰、灼热气体、液体、固体)、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及电而引起损伤,西医称为烧伤。早在晋代(白术散加减。外治法主要包括清创术、包扎疗法、暴露疗法、切痂与植皮等。严重烧伤还需配合输液等治疗。 ...

http://zhongyibaodian.com/zs/61265.html

外治_《中医词典》_中医综合书籍_【岐黄之术】

...治疗学术语。外治法简称。选用药物、手法或配合适当器械,使用于体表或九窍等处,以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常用有敷、罨、熨、熏蒸、吸入、热烘、浸浴溻渍、发泡、膏摩、点眼、搐鼻、漱涤、扑粉、导、塞、薄贴等。详各条。...

http://qihuangzhishu.com/194/1763.htm

治病未必皆服药_【中医宝典】

...好。 那么,我这些思路是向哪些高人学呢?其中一位重要人物,就是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 吴师机(1806~1886年),早年中举,后弃儒从医,致力于中医外治法研究。1853年,太平天国战乱,吴师机避迁江苏泰州乡下,自制膏药为人治病,...

http://zhongyibaodian.com/zs/75437.html

共找到846,240个结果,正在显示第25页: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赣ICP备1300600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