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灸,先审其是何病症,取何穴道,再以病患中指节为一寸,量准寸分,以墨点其穴,候灸。一灸法,用生姜一大片,原二分许,将灸盏之足钉在姜片之上,照灸盏之孔,将银针穿通姜片,平放应灸穴上。即将艾绒捏作一团,置于盏内,再上药料,将艾点燃。少顷,则...
...其倡导并组织在京的苏、浙、皖、湖、闽等地的京城太医和名医46人(其中新安医家就有21人),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的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比著名的意大利伽利略创立的山猫学会早将近80年。他主持制定了团体的规章共22条,提倡为...
...果下死胎而喘止。此妇乃为人外家,因正室所嫉,故用药去之,人所不知也。考《济阴纲目》内,有平安散一方,治孕妇喘急,录后以备采用耳。参苏饮人参 紫苏 干葛 前胡 制半夏 茯苓 陈皮(各等分) 枳壳(麸炒) 桔梗 木香 甘草(各减半)姜枣煎。平安...
...宋代 针灸并倡 宋代在针灸治疗急症上的成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进一步探求急症灸治理法 宋代,灸法仍占主导地位,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急症灸治专著《备急灸法》。当时的一些医著和针灸著作如窦材之《扁鹊心书》、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王执中的...
...更煎取三升半,分四服。灸法胸中痛引腰背心下呕逆面无滋润,灸上门,随年壮,穴在挟巨阙两边相去各半寸(一云一寸)。颜色焦枯,劳气失精,肩臂痛不得上头,灸肩 百壮,穴在肩外头近后,以手按之有解宛宛中。...
...《千金方》云:『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切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故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有风者,尤宜留意。』...
...出自:魏国诗人曹植的《七步诗》 原文如下: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
...中医药文化的一大特点,应该是来自民间,植根于人民之中。“绍派伤寒”从其病名、说理、立方、选药,均透着浓厚的本土气息,例如《通俗伤寒论》所列的“大伤寒”、“小伤寒”、“漏底伤寒”、“夹阴伤寒”、“夹痛伤寒”、“夹胀伤寒”……等等,都采集于...
...浙江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针灸的实践活动。 历史上浙江针灸名家辈出,著作宏丰,如南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闻人耆年的《备急灸论》,元代的王开父子的《重注标幽赋》和《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全书》、《增注针经密语》,滑寿的《十四经发挥》,...
...伤寒论》中。裘氏认为,“伤寒与温病,后世医家在这方面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治疗方药日趋丰富,这是祖国医学发展的必然。” (二)六经与三焦不可分割 叶香岩倡“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病,须究三焦”之说,继而吴鞠通亦说:“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