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示吉曰∶此乃暑邪血热所致,初起不发寒热,高肿于皮肤之间,浅而小,最大不过一二寸者,名曰疖,俗呼疖子。(《说约》)李东垣曰∶有因微热外攻而发于皮肤之上,高肿热痛,此热疖也。(《精义》)...
...耳疳(图)王肯堂曰∶耳疳生疮臭秽,乃足少阴手少阳二经风热上壅而成。(《准绳》)冯鲁瞻曰∶耳内疳臭谓之冱耳。乃肾气有余,积热上冲,或因风水起。(《锦囊》)李东垣曰∶小儿耳后生疮,名肾疳。...
...又名疫毒、大头天行、大头瘟、虾蟆瘟、抱头火丹、尖头瘟等。多因感受天行时疫邪毒之气而客于经络,郁结肌肤腠理而发病。其始发如感伤寒、时病,令人头痛发热,憎寒脉数,肢体痛烦,渐见鼻、面、咽喉等处赤肿疼痛,漫肿无头,或结节肿块而有根基者。若不速治,...
...功能主治】治积热在上,头顶肿起,或面肿,或从耳根上起,俗曰大头瘟,并治烟瘴。【用法用量】上锉一剂。加生姜1片,水煎,食后分二十次温服。【摘录】《万病回春》卷二...
...时有壮热烦闷,遍身痛如刺蝥所伤,乡俗相传,名为刺蝥瘟焉。以痧治之,可全也。【治验】一 林悦溪,犯时疫瘟疾,壮热口渴,胸腹迷闷,以手抚摩之,即如刺蝥伤痛,遍体皆然。放腿弯痧二十余针,毒血成流。用穿山甲、天虫、角刺,加活血顺气之药,稍冷冻饮料...
...、疟疾、痘疹(水痘、天花)、绞肠痧(霍乱)、疙瘩瘟(腺鼠疫)、虾蟆瘟(腮腺炎)、大头瘟、探头瘟、大麻风、鼠痿(颈淋巴结核)、流火丹毒、目赤肿痛(眼结膜炎、砂眼)、病瘅发黄(肝炎、黄疸)、斑疹、咽肿、疮疥疗肿等,内容广泛,是他亲历瘟疫流行,...
...、预后,以及医生的学术思想等等。因此,可以说医案是我们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如同医学一样,医案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中医治病有医案,最早可见于二千多年前的《周礼·夭官》篇,里面写着"医师掌医之政令,...
...目录 《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清瘟败毒饮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处方】生石膏(大剂)180~240克(中剂)60~120克(小剂)24~36克 小生地(大剂)18~30克(中剂)9~15克...
...上吐下泻转筋一症,古人立名曰霍乱,宋朝太医院立方,名曰局方,立藿香正气散以治之。以邪气伤正气之病,反用攻伐正气之药,岂不愧大医之名!至我朝道光元年,岁次辛巳,瘟毒流行,病吐泻转筋者数省,京都尤甚,伤人过多,贫不能葬埋者,国家发帑施棺,月余...
...目录 《金鉴》蝌蚪拔毒散 ▼ 相关方剂 ▲ 返回目录《金鉴》:蝌蚪拔毒散【处方】寒水石(研极细末)、净皮消(研极细末)、川大黄(研极细末)各等分,虾蟆子(初夏时,河内蝌蚪成群,大头长尾者,捞来收坛内,泥封口,埋至秋天,化成水)。【制法】上...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