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欠佳。伴见睡眠极差,晚上咽干、盗汗,入睡后小腿易“抽筋”,足冷,纳食尚可,饮食不慎易腹泻。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无口苦,无尿频,无心下痞满。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合病,辨方证属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方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
...#e# 干祖望 发表于 2003年03月01日 @ 00:00:00 CST 江苏省中医院(210029) 原载于《辽宁中医杂志》第28卷第12期2001年12月 好端端一个人生了病,那就是“人”与“病”两者。而中医却无中生有,偏偏掐...
...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方法之一。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方法之一。它是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结合温热病的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心肺病变属上焦;脾胃病变属中焦;肝肾病变属下焦。三焦所属各经的主要症状如下:上焦:手太阴肺经病...
...与机体对某些物质、产生变态反应有关。中医则认为是由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造成。由于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且患者体质各异,或内有食滞、邪热,复感风寒、风热之邪;或平素体弱,阴血不足,皮疹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气血被耗;或患有慢性疾病(如肠寄生虫...
...病,其证有风寒证和风热证的不同,须用不同的治法;再如头痛与眩晕虽属两病但均可出现血虚证候。因此,既要辩证,又要辨病。辨证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而辨病则是按照辨证...
...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医学,使中医药能上一个新的台阶,让世人嘱目,使许多中医宝库中的精华能被世人接受,并为全人类服务。 中西医结合,最具体地表现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是中医的诊病方法,根据辨证拟定治法,即辨证施治。中医重在辨证,西医主在辨...
...临床RCT,仍然要结合辨证论治。这是由于中医学历来最强调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非常注意病人与病人之间细微的差别,这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目前中医临床试验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辨病论治,一种是辨证沦治(在辨病的基础上)。无论是哪一种证据...
...,始受病之时,特与中热外得有余之证相似,若误与白虎汤,旬日必死。此证脾胃大虚,元气不足,口鼻中气皆短促而上喘,至日转以后,是阳明得时之际,病必少减。若是外得中热之病,必到日晡之际,大作 语,其热增加,大渴饮水,烦闷不止,其劳役不足者,皆无此...
...伤寒温病著作。简称《寒温条辨》。六卷。清·杨浚撰于1784年。自《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和《难经》“伤寒有五”以来,伤寒与温病便易于混淆。作者有鉴于此,遂采集诸家学说予以详辨。卷一列述伤寒与温病的脉证、病因、治法等多方面内容...
...伤寒温病著作。简称《寒温条辨》。六卷。清·杨浚撰于1784年。自《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和《难经》“伤寒有五”以来,伤寒与温病便易于混淆。作者有鉴于此,遂采集诸家学说予以详辨。卷一列述伤寒与温病的脉证、病因、治法等多方面内容...
所有搜索结果仅供参考,如需解决具体问题请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